常见误区与进阶心法
1. “和善而坚定”≠永不生气
很多家长和教师在践行“和善而坚定”的理念时,会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和善而坚定”就是不能生气,要永远保持温和的态度。
但实际上,“和善而坚定”并不是要求教育者成为没有情绪的“圣人”。
而是要求教育者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在情绪爆发后,用正确的方式修复关系。
每个人都有情绪,家长和教师也不例外。
当孩子的行为一次次挑战底线时,生气是正常的反应。
关键不在于“是否生气”,而在于“生气后怎么做”。
如果家长和教师因为生气而打骂孩子、指责孩子,就违背了“和善而坚定”的理念;
但如果家长和教师能在情绪爆发后,及时觉察自己的情绪,并且用“矫正错误的3R原则”修复关系,就依然是在践行“和善而坚定”。
比如,家长因为孩子多次故意打翻牛奶而忍不住发脾气,骂了孩子。
事后,家长可以这样做:
? 承认错误:“宝贝,妈妈刚才因为你打翻牛奶而骂了你,这是妈妈的错。
妈妈不应该因为自己生气就对你发脾气,伤害了你的感情。”
? 和好:“妈妈知道你刚才一定很害怕、很伤心,对不起,妈妈以后会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再也不这样对你了。”
? 解决问题:“那我们以后怎么才能避免打翻牛奶呢?是你自己小心一点,还是妈妈帮你把牛奶放在不容易打翻的地方?”
通过这种方式,家长既表达了自己的情绪,又没有伤害孩子的感情,还和孩子一起解决了问题。
同时,也让孩子学会了如何面对他人的情绪,以及如何在发生冲突后修复关系。
2. 长期主义视角:拒绝短期焦虑,着眼长期成长
很多家长和教师之所以会放弃“和善而坚定”,转而选择惩罚和控制,是因为他们追求“立竿见影”的短期效果。
惩罚确实能在短期内让孩子屈服,比如孩子哭闹时,打骂一顿就能让孩子立刻安静下来;
孩子不写作业时,批评一顿就能让孩子暂时拿起笔。
但这种短期效果的背后,是对孩子长期成长的伤害。
“和善而坚定”的教育方式,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看到效果。
但它培养的是孩子的内在品质和终身技能,比如自律、责任感、沟通能力、共情能力等。
这些品质和技能,会让孩子在未来的人生中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