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共情情绪,再明确边界,孩子才会愿意接受引导。
当孩子的情绪被完全接纳,内心的不安会逐渐消散,他们会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自然会敞开心扉,也才有勇气面对问题。
反之,若孩子的情绪被否定、被忽视,他们会慢慢关闭沟通的大门,不再愿意向家长倾诉。
2. 四大倾听技巧:让孩子愿意敞开心扉
倾听是一种需要刻意练习的能力,掌握以下四个核心技巧,就能让孩子感受到真正的理解与接纳。
(1)全神贯注:用“在场感”传递重视
所谓全神贯注,就是放下手头所有事情,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孩子身上。
停下家务、放下手机,目光与孩子对视,身体微微前倾,用肢体语言传递“我在认真听你说”的信号。
这种“在场感”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量,能让孩子清晰感受到自己被重视。
很多时候,家长看似在听孩子说话,实则心不在焉,这种敷衍的态度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话毫无价值,慢慢失去倾诉的兴趣。
只有当家长真正放下杂念,竖起耳朵,全身心投入倾听,孩子才愿意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
(2)简单回应:做孩子的“情绪容器”
当孩子倾诉时,无需长篇大论,简单的语气词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哦……”“嗯……”“是这样啊……”这些回应不会打断孩子的表达,反而能鼓励他们继续说下去,让孩子感受到你在认真跟进他的讲述,在尝试理解他的感受。
小主,
相比之下,频繁插嘴、提问、打断,会打乱孩子的思路和情绪,让他们原本想说的话咽回去。
简单回应的核心,是给孩子足够的空间释放情绪,做一个包容他情绪的“容器”。
(3)说出感受:帮情绪“命名”,安抚心灵
很多孩子无法清晰表达自己的感受,当家长能准确说出他们的情绪时,孩子会瞬间感受到“被懂”。
比如孩子因为没得到想要的玩具而哭闹,家长可以说“这件事让你很失望对不对”;
孩子被同学误解时,家长可以说“你现在觉得很委屈对吧”。
准确的情绪表达,能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情绪,同时安抚他们的神经系统,让激烈的情绪逐渐平复。
这种“被理解”的感觉,是建立亲子信任的重要基础。
(4)幻想回应:用共情替代拒绝
孩子常会提出不切实际的愿望,直接拒绝会让他们感到失落。
而用幻想的方式回应,能接纳孩子的渴望,平息他们的情绪。
比如孩子想立刻吃冰淇淋,家长可以说“真希望现在就能给你变出一个大大的冰淇淋”;
孩子想让玩具活过来,家长可以说“要是玩具能陪你说话、陪你玩,该多好呀”。
这种回应没有满足孩子的实际需求,却接纳了他们的情绪。
孩子会感受到自己的愿望被看见、被理解,失落感会逐渐消散,同时也能保护他们的想象力与童心。
3. 四大倾听误区:别让你的“听”变成沟通阻碍
很多家长虽然想认真倾听,却因为陷入误区,让沟通效果大打折扣,以下四个误区一定要及时避开。
(1)心不在焉:敷衍回应,伤害孩子自尊
这是最常见的误区。家长一边做事一边听,回应敷衍,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重视,慢慢关闭心门。
(2)否定感受:“这有什么好哭的”
“这有什么好怕的”“这点小事有什么好难过的”,这类话语直接否定孩子的情绪,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是错误的、不应该的,会导致孩子压抑情绪,不再愿意表达。
(3)急于说教:用道理替代共情
孩子倾诉时,家长急于给出建议、讲大道理,比如“你应该这样做”“我早就告诉你了”,会让孩子觉得家长不理解自己,只是想快点解决问题,从而失去倾诉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