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构想:真正的剑

林凡开始落笔,线条精准而肯定,如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在皮面上呈现。

总长与比例:

目标: 兼顾攻击范围与操控灵活性,适合单手持握,必要时可双手挥动。

推算: 根据自身身高、臂长、以及力学杠杆原理进行模拟。最终确定总长约 110厘米。其中剑身长约 85厘米,剑柄(含护手)长约 25厘米。这个长度既能保证有效的攻击距离,又不会因过长而影响在复杂环境(如船舱、丛林)下的使用。

爽点体现: 用具体数据和力学原理取代模糊的“感觉”,体现科学性。

剑身设计:

剑脊与厚度: 摒弃均匀厚度,采用渐薄式锻造。剑脊最厚处约 8毫米,向剑刃逐渐过渡至 2毫米 左右。确保中心强度,同时减轻前端重量,优化平衡。

剑刃弧度: 并非笔直,而是带有极其微妙的内弧(极轻微的内凹)。此设计并非为了美观,而是基于流体力学和切割效率考量:在劈砍时,微弧能产生更佳的“切入”效果,减少阻力;在刺击时,弧线能引导力量更顺畅地传递。

血槽(更准确说是减重槽/结构强化槽): 并非简单的装饰性刻痕。林凡设计了两条对称、深度渐变、末端圆滑收口的凹槽。其主要作用:a) 精准减轻剑身重量而不牺牲结构强度;b) 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重心分布;c) 刺入目标后,提供导流和释放内部压力的通道,避免被肌肉吸夹。

重心与平衡点(核心关键):

目标: 达到“意动剑随”的完美平衡。重心不能太靠前(利于劈砍但失灵活),也不能太靠后(利于突刺但劈砍无力)。

计算: 综合剑身重量分布、柄重、护手配重,通过模拟计算,将重心点精确设定在护手前方约10厘米处。这个位置,将使长剑挥动时感觉轻盈敏锐,变招迅速,同时劈刺兼备,操控感达到极致。

小主,

爽点体现: 将抽象的“手感”量化为精确的物理参数,展现极致追求。

剑柄与护手(人机交互界面):

剑柄: 长度适合单手握持,尾部预留配重空间。计划用硬木为芯,外层缠绕防滑吸汗的鞣制鲨鱼皮(需未来获取)或致密藤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