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离开后,中军大帐内陷入了长时间的寂静。油灯的光芒跳跃不定,映照着刘备三人凝重而又隐含兴奋的脸庞。
张飞是个藏不住话的,他猛地一拍大腿,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发颤:“大哥!这贾文和……俺老张服了!真服了!他那脑袋是咋长的?咋就能想出这么……这么……”他“这么”了半天,愣是没找出合适的词来形容贾诩那三条计策带来的震撼。
关羽抚着长髯,丹凤眼微眯,沉吟道:“驱虎吞狼,祸水南引,借尸还魂……每一条都精准狠辣,直击要害。尤其是前两策,全然不顾寻常道义规矩,只求实效,近乎……毒辣。”他顿了顿,看向刘备,“然,大哥,非常之时,需行非常之事。眼下困局,若按部就班,我等与公孙将军皆死无葬身之地。文和先生之策,虽险虽奇,却或许是唯一破局之机。只是,执行起来,难度极大,非能言善辩、胆大心细且绝对忠诚之人不可胜任。”
刘备缓缓坐回主位,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案几。他何尝不知关羽所言?贾诩的计策就像是一剂猛药,药性剧烈,足以治病,但也可能带来巨大的副作用。挑动匈奴内乱,引诱乌桓互攻,这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无数的阴谋、背叛与杀戮。
但他更清楚,此刻不是迂腐的时候。历史的惨剧、兄弟的命运、天下的苍生,都沉甸甸地压在他的肩上。他想起记忆中那“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的中原,想起那“五胡乱华”的黑暗时代。与那些相比,此刻行此权宜之计,或许才是真正的大仁——以必要的策略和牺牲,换取早日终结乱世,避免更大的灾难。
“云长所言极是。”刘备终于开口,声音沉稳而坚定,“文和之策,乃目前唯一可行之路。纵然手段非常,但为了解救伯圭兄,为了稳定幽州,为了北疆无数百姓,此策必须行!至于执行之人……”
他的目光扫过关羽和张飞。关羽沉稳有大略,张飞勇猛无畏,但出使敌营、挑动内乱这种需要极致诡诈和应变能力的任务,并非他们所长。
“看来,还得麻烦宪和走一趟了。”刘备若有所思。
关羽立刻明了:“大哥是说……宪和?”
“正是。”刘备点头,“宪和机辩无双,长于辞令,且胆色过人,正是执行‘驱虎吞狼’之策的最佳人选。”
“至于‘祸水南引’与‘借尸还魂’之策,”刘备沉吟道,“待明日宪和运粮回来,再与文和先生细细商议,选定执行之人,并筹划如何借助刘幽州的大义名分。”
计议已定,刘备心中那股因困局而产生的郁结之气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明晰的目标感和紧迫感。他再次感慨贾诩的价值——不仅在于献出奇谋,更在于他能瞬间拨开迷雾,指出那条虽然艰难却清晰可行的道路。
得此大才,实乃天助!刘备心中再次默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