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根基初固,客试真心

黑风寨一役的余波渐渐平息,琰堡并未因这场小胜而冲昏头脑。

蔡琰深知,在黄巾之乱尚未平息的当下,一时的胜利远不足以高枕无忧。

她与毛玠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内部的巩固与建设上。

《琰堡规制》的细则被不断完善,如同给这座乱世孤舟铺设了更坚固的甲板。

户籍等级的明确,使得管理井然有序;田亩赋役的清晰,减少了内部的摩擦;而功过赏罚的严格执行,则树立了绝对的权威。

学塾里的书声、匠坊里的锤音、田野间的禾苗,共同构成了一幅乱世中难得的安居画卷。然而,这画卷的底色,依旧是警惕与未雨绸缪。

这一日,春雨初歇,空气中带着泥土的清新。

堡门哨探传来消息:有一行十余人,多是文士打扮,风尘仆仆,自称从颍川逃难而来,欲往荆州,途径此地,听闻琰堡之名,特来请求暂歇并补充些食水。

颍川,乃黄巾重灾区,名士云集之地。蔡琰与毛玠闻讯,都提起了精神。

两人登上门楼望去,只见来人虽衣衫略显破旧,面容疲惫,但举止间仍保持着士人的仪态,不似奸猾之徒。

“请问诸位先生尊姓大名?从颍川何处而来?”蔡琰在门楼上依礼相问,态度客气却保持着距离。

为首一位年长者拱手答道:

“老朽颍川陈温,字元悌。携族中子弟及几位门生,自颍阴逃出,欲往襄阳投奔故旧。途经宝地,听闻蔡小姐仁德,特来叨扰,望能赐些热水干粮,歇息片刻便即上路。”

陈温此名,蔡琰略有印象,似是颍川陈氏旁支,一位以学问着称但仕途不甚得意的老儒。

蔡琰并未立刻开门,而是谨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