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针对益州的暗流刚刚涌动,一封来自襄阳、署名刘备的密信,由心腹简雍亲自护送,历经曲折,送到了蔡琰的案头。
信中没有过多的寒暄与恭维,直指核心:
刘备已洞察曹操对益州的野心,深知若益州为曹所据,则荆州孤悬东南,危如累卵。
他表示愿与朝廷同心,共谋益州,并提出一个大胆的构想——由他明面上响应刘璋可能发出的求援(对抗张鲁或境内叛乱),提兵入蜀,而朝廷则暗中支持,里应外合,则益州可图。
这封信,无疑是在益州这盘迷雾重重的棋局上,投下了一颗重要的棋子。
刘备的主动联合,既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也潜藏着莫测的风险。
麟德殿偏殿,烛火摇曳。
仅有蔡琰、诸葛亮、徐庶三人参与此次绝密议事。
“刘备此举,是真心联盟,还是想借朝廷之力,为其火中取栗?”
徐庶首先提出疑虑,
“他若入蜀,是驱狼吞虎,还是引狼入室?
其若得益州,是否还会甘居朝廷之下?”
诸葛亮沉吟道:
“刘备,人杰也。
其志在兴复汉室,亦在成就霸业。
如今曹操势大,他与我朝合则两利,分则两害。
眼下共谋益州,符合双方利益。
然,其心难测,不可不防。
关键在于,如何在此过程中,确保朝廷的主导地位和最终利益。”
蔡琰指尖划过地图上荆州至益州的险峻山路,心中权衡。
刘备的提议,确实提供了一个打破僵局的可行路径。
由刘备出面,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刘璋的疑虑和抵抗,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麻痹曹操。
但正如诸葛亮所言,如何防止刘备坐大反噬,是核心问题。
“可与刘备结盟,共图益州。”
蔡琰最终决断,声音清晰而冷静,“然,需约法三章。”
“第一,朝廷加封其为‘左将军’,赋予其奉诏讨逆(指张鲁或益州内乱)之名。
但其入蜀兵力、路线,需与朝廷协商,并接受朝廷使者监军。”
“第二,益州既定,需尊奉彭城朝廷,益州牧人选,由朝廷最终裁定,刘备可荐举,但不可自专。
益州赋税、兵源,需纳入朝廷统一调度体系。”
“第三,事成之后,刘备需将其长子刘禅,送至彭城太学进修,以示诚意。”
这三条,既给了刘备名分和行动空间,又牢牢卡住了人事、财政和质子关键点,试图将合作控制在朝廷可驾驭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