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地暂时休耕,裸露的泥土被晒得发白,只有那几株月季,依靠着顾辰翊早晚的精心浇灌,依旧顽强地绽放着,只是花瓣边缘略有些焦卷。
海边的露营像一场短暂而绚烂的梦,结束后,生活回归了小院的日常。然而,这次经历仿佛给这个父子三人的世界注入了一种新的粘合剂。
共同的记忆、协作的经历,让他们之间的纽带更加牢固,也让他们在面对这个没有陆云瑶的夏天时,多了一份从容和创造力。
顾辰翊的“暑期课程表”安排得张弛有度。上午,天气相对凉爽,是“学习时间”。
他不再仅仅督促孩子们完成暑假作业,而是引入了更多有趣的内容。他找来一些简单的机械模型图纸,和予安一起动手拼装;他鼓励予乐将露营时的速写整理成完整的“探险日记”,配上文字说明。
他发现,当学习与兴趣、与生活经验结合时,孩子们展现出的专注和热情远超他的预期。
午后酷热,则是“休憩与探索”时间。小院的乌桕树下成了天然的避暑胜地。
顾辰翊在树下铺上凉席,父子三人或坐或卧,听那台半导体收音机里播放的《岳飞传》连播,或是古典音乐节目。
予安常常听着听着就睡着了,四仰八叉,小脸红扑扑的。予乐则安静地靠在爸爸身边,一边听,一边继续完善她的画册。
有时,顾辰翊会端来一盆井水,让孩子们把脚泡进去,感受那冰凉的惬意。
他会指着地上斑驳的光影,讲起光学的小知识;或者拿起一片树叶,讲解植物的蒸腾作用。知识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符号,而是变成了生活中触手可及的存在。
七月中最炎热的那几天,顾辰翊带着孩子们去了几次营区的公共浴室,那里有供家属使用的淋浴间。
冲凉出来,浑身清爽,再买上几根三分钱的白糖冰棍,坐在树荫下慢慢吮吸,便是夏日里最极致的享受。
予安总是吃得最快,然后眼巴巴地看着妹妹;予乐则会小心地掰下一小半,分给哥哥。
陆云瑶的来信,是这个夏日里最清凉的慰藉。
她的信通常写在夜深人静时,字迹有时带着疲惫,但更多的是沉浸在研究中的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