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老赵的前两个老婆,就真的不管孩子了?”小王好奇地问,“毕竟是自己生的,能狠心不管?”
“也不是完全不管。”小李说,“第一个老婆后来嫁到邻村,离得不远,偶尔会回来看孩子,给孩子们带点吃的、穿的。第二个老婆去了城里,听说过得也不容易,好几年才回来一次,但每次回来,都会给孩子们留点钱。只是这九个孩子,主要还是靠老赵自己和大点的孩子撑着。”
“那他现在这个老婆,能受得了?”李哥追问,“九个孩子,光做饭洗衣服就够她忙的了,换作一般女人,早就跑了。”
“这第三个老婆也是个厉害角色。”小李笑了笑,“听说性子泼辣,但心肠不坏,跟孩子们处得还行。她自己也说,当初嫁过来就知道老赵有一堆孩子,既然嫁了,就认了。她平时除了带孩子,还帮着老赵养猪、种菜,里里外外一把手,就是脾气急,孩子们不听话,她揍起人来也不含糊。”
茶室里静了下来,只有茶杯碰撞的轻响和远处隐约的蝉鸣。我们几个都在心里琢磨着老赵的故事,这个养着九个孩子的电工,像一个谜,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又隐隐有些佩服。
过了一会儿,小王忽然笑了:“说出来不怕你们笑话,我有时候看着女儿无理取闹,会偷偷想,要是她能懂事点,不这么折腾人就好了。可真听到老赵家里那么多孩子,又觉得,还是一个好,至少能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她身上,让她吃好点、穿好点、学好点。”
“我也是。”我点点头,“虽然养一个也有操不完的心,比如她学习不好我着急,她跟同学闹矛盾我担心,但至少我能给她我能做到的最好的。老赵那样,就算再努力,也很难让每个孩子都得到最好的照顾,想想也挺心酸的。”
“这就是现实啊。”老张叹了口气,“我们总说现在养孩子成本高,压力大,可至少我们有选择的余地,可以选择只养一个,把资源集中在他身上。但像老赵那样,或许是没选择,或许是他自己就认这个理,只能咬着牙往前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哥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慢慢说:“老话说‘多子多福’,但这‘福’,是要靠多少辛苦换来的啊。老支书当年让村里孩子读书,是想让他们走出大山,不再过父辈那样的苦日子。可老赵呢,他好像还活在过去的观念里,觉得孩子多了就是福。”
“不过话又说回来,”他话锋一转,“不管怎么说,他没把孩子扔掉,没让他们流离失所,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他们养大,这一点,就比那些生了孩子不管不顾的人强多了。这世上的事,有时候真没法用对和错来评判。”
阳光渐渐西斜,茶室里的光线又变得柔和起来。李哥泡的炒青茶,味道越泡越浓,带着点苦涩,却也有回甘。我们聊着老赵的九个孩子,聊着各自家里的“小麻烦”,时而叹气,时而苦笑,时而又忍不住为老赵那股子韧劲感慨几句。
是啊,这人间百态,就像这茶桌上的各种茶,有的清甜,有的醇厚,有的苦涩,有的浓烈,没有哪一种是绝对的好,也没有哪一种是绝对的坏。我们选择自己的茶,也选择自己的生活,品尝着其中的滋味,或甘或苦,都得自己咽下去。
小李的朋友的那个远房亲戚老赵,或许永远不会明白我们这些养一个孩子还觉得“怪事多”的人的烦恼,我们也很难真正理解他养九个孩子的“超前思维”。但在这午后的茶室里,透过袅袅的茶雾,我们仿佛都看到了彼此生活里的那份不易和坚持。
养一个孩子的精致,养九个孩子的粗糙,说到底,都是为人父母的一场修行。只是这修行的路,有的平坦些,有的崎岖些,有的风光些,有的泥泞些。
夕阳透过葡萄藤,在我们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茶还在续,话还在聊,关于老赵的故事,关于我们自己的生活,都融化在这淡淡的茶香里,酿成了人间最真实的百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