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不是乱来!”李奶奶气得发抖,“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铁柱没有立即干预,而是课后分别找两人谈话。
李奶奶抱怨:“现在的年轻人太急躁,不肯下苦功。”
学员诉苦:“李老师教得太死板,不让一点变通。”
铁柱思考良久,想出了一个办法:组织“师徒对话会”,让老师和学员坐下来坦诚交流。
对话会上,李奶奶讲述了自己学艺的经历:每天练针法八小时,三年才出师。学员们则表达了现代学习的压力:要学的内容太多,时间有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终,双方达成妥协:基础技法必须严格遵循传统,掌握后可以自由创新。李奶奶也同意改进教学方法,更注重原理讲解而非单纯模仿。
这件事启发了铁柱: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首先是人的融合。他立即组织教师培训,帮助老匠人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同时开设“传统工艺理论”课程,让年轻学员理解技艺背后的文化内涵。
学院渐入佳境,但新的挑战又来了。一个月后,财务报告显示学院运营成本远超预算,主要是材料费用太高。
“传统工艺本来就耗材料,加上学员练习浪费,开支太大了。”二狗汇报时眉头紧锁,“要不要减少实践课时?”
铁柱坚决否定:“实践是工艺学习的根本,不能减少。想办法开源节流。”
解决方案来自一个意想不到的人——马克。他建议引入“材料循环利用”系统:学员的作品不达到标准的,拆解材料重新利用;边角料创意利用,制作小件作品出售。
更妙的是,陈越提出建立“学员作品商城”,线上线下销售学员作品,既减少浪费,又让学员有成就感。
方案实施后,不仅解决了材料费用问题,还意外获得了良好收益。学员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市场认可,学习热情更加高涨。
然而,最大的危机在学期末爆发。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计划,学院不得不暂停线下教学。
“怎么办?学员来自全国各地,暂时无法返校。”林雪焦急地问,“线下课停多久还不确定。”
铁柱当机立断:“转线上教学。立即组织老师录制教学视频,开发在线课程。”
这个决定遭到老匠人们的强烈反对:“手艺必须手把手教,隔着屏幕能教什么?”
铁柱没有强推,而是先请几位相对开放的老匠人试水。王师傅第一个站出来:“我试试!总不能让学生们停学啊!”
线上教学困难重重:网络卡顿、细节看不清、无法及时纠正操作......但师生们想出了各种办法:多机位拍摄、特写镜头、学员录制操作视频回传指导......
令人惊喜的是,线上教学反而有了意外收获:课程可以回放,学员能反复观看;不同地区的学员在线交流,带来了更多创新灵感;甚至还有海外爱好者慕名而来,申请在线学习。
疫情过后,学院保留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招生范围扩大到了全球。
学期结束前,学院举办了首届学员作品展。令人惊叹的是,作品不仅技艺精湛,更充满了创新活力:湘绣与VR技术结合,让静态的画面动了起来;漆器与智能硬件结合,既传统又现代;竹编与灯光设计结合,营造出梦幻空间......
展览吸引了大量观众,包括许多国际买家和策展人。最让人感动的是,阿普爷爷的银器设计班学员作品被国际品牌看中,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
毕业典礼上,阿普爷爷穿着民族盛装,用彝语唱起了古老的祝福歌。虽然大多数人听不懂歌词,但都能感受到其中深厚的情感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