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新风已起,暗标争夺

“他们这是在构筑新的供应链和技术壁垒。”林雪分析道,“一旦他们的合成材料成熟,成本降下来,完全可以绕过我们依赖的天然竹、漆、丝原料产地。到时候,我们的原材料优势将不复存在。”

“而且3D打印技术如果发展到能够以假乱真地复制复杂榫卯和织锦纹理,”铁柱接口道,语气沉重,“那对我们手工技艺的冲击将是毁灭性的。”

压力,从两个方向同时袭来。一方面是定义权和话语权的争夺,另一方面是根基可能被动摇的危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能自乱阵脚。”铁柱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天然材料的独特质感、呼吸性和文化底蕴,是合成材料短时间内无法完全替代的。手工技艺蕴含的情感和独一无二性,更是机器无法复制的。我们要做的,是把这些优势发挥到极致,同时,也要拥抱变化,将新技术为我所用。”

他做出了几项部署:第一,联盟内部加快建立更严格的天然材料品质分级和认证体系,提升传统材料的“稀缺性”和“价值感”;第二,李哲的实验室除了攻关参赛作品,也要开始研究如何将3D打印等技术,应用在模具制作、辅助定位等非核心环节,解放匠人的劳动力,提高效率;第三,通过莱诺瓦等合作渠道,在国际市场上加强对于“手工制作”、“天然材料”、“非遗传承”等概念的宣传和价值输出。

日子在忙碌和备战中飞逝。匠人村和联盟仿佛一架上了发条的精密机器,在各个部件的高速运转中,朝着米兰博览会那个目标前进。

李哲的实验室几乎是不分昼夜地亮着灯。他们最终选定的方向,是制作一架名为“生生不息”的装置艺术品。主体依然采用赵家村后山的特级楠竹和天然大漆,但在结构上,借鉴了更为复杂的仿生学原理,使得整个架构在视觉上更加轻盈灵动,仿佛自然生长的藤蔓。同时,他们尝试将极细的光导纤维与云锦织造工艺结合,在夜晚可以通过内置的智能光控系统,让云锦的图案产生如梦似幻的光影变化,讲述一个关于生命轮回、技艺传承的故事。

这个创意大胆而艰难,尤其是在不破坏云锦本身质感和手工韵味的前提下融入光电元素,挑战极大。张婶和织工们与李哲团队反复试验,失败了一次又一次。

“不行!这光纤太硬,织进去破坏了丝的柔软度!”张婶又一次拆掉织了一半的锦缎,眉头紧锁。

李哲盯着电脑上的模拟数据,也是满头大汗:“我们再调整一下光纤的涂覆材料和直径……或者,尝试一种新的走线方式……”

就在这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刻,一个意想不到的访客,来到了匠人村。

来人是一位六十岁左右、精神矍铄的老者,穿着朴素的中山装,提着一个旧皮箱,自称姓严,是一位退休的材料学教授,专程为匠人村而来。

“我在学术期刊上看到了你们关于野生楠竹纤维特性及应用的那篇联合论文,很受启发。”严教授开门见山,对接待他的铁柱和林雪说道,“不请自来,是想和你们交流一下,或许能对你们正在准备的参赛作品,有所帮助。”

他打开皮箱,里面不是论文,而是几个密封的透明样品盒,装着一些看起来像是木屑、竹粉的东西,但色泽和纹理十分奇特。

“这是我退休后自己瞎琢磨的一些东西,”严教授拿起一个盒子,“这是利用纳米技术,对竹粉进行重组和增强后得到的新型复合材料,它保留了竹材的天然纹理和透气性,但强度和耐候性提升了数倍,而且……它可以被塑形成一些传统竹材难以实现的复杂曲面。”

他又拿起另一个盒子:“这个,是基于蚕丝蛋白和植物纤维素开发的生物涂料,环保无毒,光泽和质感可以模拟大漆,但干燥时间更短,适应性更强。”

铁柱和林雪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震惊和惊喜。这位严教授的研究方向,简直是雪中送炭!

“严教授,您这些研究成果……”林雪小心翼翼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