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大明金融

影视编辑器 花萌轩 2226 字 6天前

苏宁,通过大明钱庄,间接获得了部分货币发行权。

百姓和商号手中持有纸券,意味着对应的真金白银或等值商品沉淀在钱庄的金库和仓库中。

这笔庞大的、无需支付利息的沉淀资本,成为了苏宁可以调动、进行更大规模投资的“血液”。

通过纸券的流通数据,苏宁能够比任何人都更清晰地掌握帝国的物资流动、商业活跃度乃至区域经济冷暖,这比商业数据更为精准和核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通过控制纸券的发行量、调整承兑政策,苏宁无形中拥有了影响市场银根松紧、调节物价的能力。

这柄金融利剑,其威力远超任何行政命令。

当隆庆皇帝和户部官员们还在为每年的漕粮折银、太仓库银钱收支而焦头烂额时,一种全新的、他们或许尚未完全理解的金融体系,已经在“大明供销社”的掩护下,如同植物的根系般,深深扎入了帝国经济的土壤之中,悄然生长,蔓延四方。

苏宁不仅掌控了商品的流通,更开始编织一张覆盖整个大明、以信用为丝线的金融巨网。

这无声的变革,其影响之深远,将远超一场战争的胜负,一次朝堂的纷争。

……

隆庆四年的初春,冰雪消融,万物复苏。

北京城也因三年一度的“大计”(明代对官员的全面考核,外官每三年一考)而显得格外喧嚣。

来自各省的封疆大吏、方面大员齐聚京师,等待着决定他们仕途命运的最终评定。

这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那位年仅三十出头,却已执掌江南膏腴之地三年的应天巡抚苏宁。

吏部衙门外车马辚辚,衙内则是一片肃穆。

考功司的堂官们埋首于堆积如山的文牍之中,其中关于苏宁的考评材料,足足装了好几大箱。

“诸位,这应天巡抚苏宁的考成,该如何定等?”主持此次外官大计的吏部左侍郎环视同僚,缓缓开口。

堂内顿时议论纷纷,意见截然两分。

一位郎中翻开由南京都察院和南京六部出具的“咨访”文书,朗声道:“苏抚台在任三年,政绩斐然,有目共睹!其一,赋税大增。江南各省,唯应天所在南直隶,商税、市税连年暴涨,去岁更创纪录,为国库贡献巨万,此乃‘富国’之功!”

另一位主事补充:“其二,民生安定。其推行‘供销社’之法,平抑物价,便利百姓,使‘米珠薪桂’之叹几近绝迹。招募工匠,开矿设厂,安置流民,市面繁荣,此乃‘安民’之绩!”

“其三,吏治肃然。”又一人接口,“苏抚台以‘清账司’旧法整顿吏治,劾罢贪墨、无能之官吏数十人,官场风气为之一清。且其自身清廉,人所共知,连当年贿赂都装箱送京,此等操守,堪为表率!”

然而,反对的声音同样尖锐。

一位给事中冷哼一声:“赋税大增?谁知其中有无盘剥商民、与民争利之处!那‘供销社’规模骇人,几有垄断之嫌,致使多少传统商行倒闭?此非政绩,实为隐患!”

另一御史也道:“开矿设厂,固然有利,然则聚集万千工匠,易生事端。且听闻其麾下多用亲信,那‘大明钱庄’更是蹊跷,以纸代银,扰乱金融,岂是守成之道?”

“不错,”有人附和,“其行事过于酷烈,不循常理,恐非国家之福。且年纪轻轻,骤登高位,已惹物议,若再评上等,恐助长其骄矜之气!”

一时间,吏部堂内争得不可开交。

苏宁的考成,已然超出了简单的政绩评判,牵动了朝中不同派系、不同理念的神经。

争议最终被摆在了内阁和隆庆帝的御案前。

次辅张居正看着双方争执的奏报,默然不语。

首辅徐阶看着双方争执的奏报,同样是默然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