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大明商会

影视编辑器 花萌轩 2277 字 6天前

隆庆六年的暮春,本该是草木萌发、生机盎然的时节,然而一股无形的压抑感却悄然笼罩着紫禁城。

年仅三十六岁的皇帝朱载坖,在经历了一段纵情声色的放纵后,他那本就称不上强健的龙体,终于如风中残烛般,发出了最后的、剧烈的摇曳。

是日深夜,月隐星稀。

乾清宫内灯火通明,却透着一股令人心悸的慌乱。

原本侍寝的宫女早已被屏退,只有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秉笔太监孟冲等少数几个贴身内侍,以及闻讯匆忙赶至的皇后、太子朱翊钧和几位内阁大学士(高拱、张居正等)跪伏在龙榻之前。

御医们面色惨白,额头上冷汗涔涔,轮流上前诊脉,彼此交换着绝望的眼神。

龙榻之上,隆庆帝面色蜡黄,双目紧闭,气息已是游丝般微弱,偶尔发出一两声无意识的呻吟,嘴角甚至残留着一丝尚未擦净的白沫痕迹。

“陛下!陛下!”冯保跪在榻边,声音带着哭腔,却又不敢放声,只能低低呼唤。

皇后李氏紧紧搂着年幼懵懂的太子,泪水无声地滑落,身体因恐惧而微微颤抖。

高拱与张居正伏在地上,虽看不清表情,但那紧绷的背脊和微微颤抖的官袍下摆,暴露了他们内心的惊涛骇浪。

突然,隆庆帝的喉咙里发出一阵剧烈的“咯咯”声,仿佛有什么东西堵住了呼吸。

他猛地睁大眼睛,瞳孔却已涣散无神,直勾勾地瞪着藻井上蟠龙吐珠的图案,手臂无意识地抬起,似乎想抓住什么,最终却无力地垂落。

“皇上——!”冯保发出一声凄厉的尖叫,猛地扑到榻前,探了探鼻息,随即整个人瘫软在地,放声痛哭。

“陛下……宾天了!”孟冲带着哭腔,向殿内外宣告了这石破天惊的消息。

刹那间,乾清宫内哭声一片。

皇后与太子悲恸欲绝,内侍宫娥跪倒哀嚎。

高拱猛地抬起头,老泪纵横,重重叩首在地,高呼:“臣等罪该万死!”

张居正亦是伏地痛哭,肩膀耸动,但其眼神在抬头的瞬间,与冯保有过一刹那极其短暂的、复杂的交汇。

……

皇帝暴毙,国不可一日无君。

按照祖制,十岁的皇太子朱翊钧应在灵前即位。

然而,在新旧交替的权力真空中,最关键的便是那一道遗诏。

隆庆帝走得突然,并未留下只言片语。

这遗诏由谁来拟,内容如何,便成了各方势力角逐的焦点。

首辅高拱当仁不让,以顾命首辅之姿,强忍悲痛,立刻于乾清宫偏殿召集阁臣,欲主导遗诏的撰写。

他悲愤交加,言辞激烈,痛陈皇帝乃是因“左右佞幸”引导,纵欲过度而亡,意在清洗内廷,尤其是与他素有嫌隙的司礼监太监们。

然而,他低估了冯保与张居正早已形成的政治同盟。

就在高拱忙于措辞,试图在遗诏中打入自己政治烙印之时,冯保凭借其司礼监掌印的身份和对于内廷的绝对控制,早已暗中动作。

他与张居正秘密商议,迅速拟定了一份以隆庆帝口吻、符合礼法、看似中规中矩,实则暗藏玄机的遗诏。

其中最关键的一条,便是以“东宫年幼,需得力辅弼”为由,强化内阁与司礼监“同心辅佐”的地位,这为日后张居正联合冯保,架空高拱,独揽大权埋下了伏笔。

当高拱看到那份几乎已成定局的遗诏文本时,虽怒不可遏,但在国丧当头、太子年幼、内外局势微妙的情况下,也不得不暂时隐忍,在遗诏上副署。

只是他看向张居正和冯保的眼神,已充满了冰冷的杀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