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维九月,序数三秋。
中秋佳节的灯火,让整个应天府都焕然一新。
有感于立国十三载的艰难,加之年初胡惟庸案的大株连在整个应天府内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及那三千个青壮泼皮改组,挂名在五军都督府名下,自负盈亏的“城防”力量的补充。
在历经过两回大朝会的激烈讨论后,朱标终于拍板,抽调一部分京军守备力量为后备,应天府解除宵禁一日。
当这个消息出现在报社的头版头条上,不消半日,整个应天府上下就已传遍。
商人,农户都瞅准了这个机会,将各类的物料往城内兜售运转。
至于不差钱的富贾豪门士绅和勋贵家,则早早的采买物料,在自家府门前备上了崭新的花灯。
各家的公子小姐也都早早约定,中秋佳节一同出行游玩。
于是乎。
在大明十三年中秋佳节当晚,整个应天府,尤其是城中心及天界寺一段灯火通明。
经应天府衙批复的花灯会等活动都开设于此地。
走南闯北的艺人,伶人,手工艺者都撂地于此,沿街更是应天府内的酒楼茶楼所在。
沿街的珠宝店胭脂坊也都迎来了旺季。
猜灯谜,放灯船。
各路诗人学子吟诗作对。
看杂耍,听大戏。
公子小姐们撞出点点火花。
就连各家主妇也都带着各家的妾室,如同恩赏一般,去往了夫人坊。
这其中自然是香昙给各位夫人出的主意。
既然是大妇,也得拿出大妇们应有的气量,只有他们领着能来的夫人坊,反而能更加衬托出他们身为大妇的位份,以及夫人坊的格调。
这等双赢之事,各家的大妇们自然会应允。
夫人坊同时推出一波新潮流。
今岁的财报必然再攀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