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遵旨!”司马迁赶忙拱手道。
...
【司马迁的八世祖为战国时期秦朝名将司马错,再往前则已经不可考证了。
他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时期,捐了四千石粟米换了个五大夫的爵位。
到他的父亲司马谈时,被汉武帝招为了太史令。
现在很多人以为太史令就是史官,但太史令的职责比史官要大。
在先秦时期,这叫做太史,地位很高,主要掌管天文历法,国家典籍,祭祀,记录史书等很多职责。
在秦汉时期,称为太史令,地位有所降低,职责缩小,主要是负责天文历法的,记录历史。
司马迁长大一些后,就离开了老家,来到了长安,随后在他父亲的要求下,从武关开始游历天下,遍访河山,收集各种遗失的历史,传说等等。
他从荆州南下,进入长江流域,游历楚国旧地,再向东到吴越,然后向北到山东,再向西从黄河流域回到长安。
回京城之后,他便担任了郎中。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朝平定西南,设置五郡,司马迁奉命出使西南,协助西南诸郡的建设。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武帝东巡渤海,于泰山封禅。本来担任重要任务的太史令司马谈因为重病在中途停下,无法参加,越想越气,就越病越重。
司马迁出使西南的任务完成后,就急忙赶回来参加封禅大典,但路上听说父亲病重,就急忙去看望。
司马谈对司马迁说:“我们的祖先,从虞朝,夏朝时期就掌管天文历法,在周朝时期就是太史。后来衰落了,到现在皇帝封禅,我却病重不能参加,难道到此要断绝了吗?...”
接着,司马谈又提起周公,孔子等等无数先贤整理华夏典籍、资料,传承华夏文明的伟大使命,以及四百年乱世,许多档案史料断绝的情况,并期望司马迁能够将他未完成的事情继续下去,寻找遗失的历史,编撰好,记录传承下去。
司马迁含着泪向父亲发誓,一定会将他未完成的事业给坚持下去,不敢有丝毫纰漏。
也就是从此刻起,司马迁承担起了父亲的遗志,承担起了家族的志向,并且实实在在的践行了他的诺言。
大概可能是在十几二十年前或者几十年前或者更早,一些人对司马迁的《史记》上面记录的一些事情持有怀疑态度,觉得有些事情记录得有些奇怪,不合理什么的,认为可能是司马迁记错了。
但是,随着许多地方的考古工作的进展,那些在《史记》里确定,却被后人怀疑搞错的记录,被文物证明了,《史记》真靠谱。
至于有些司马迁自己都无法确定的事情,司马迁基本都在史记里面有体现出来。
这可当真是说不敢有丝毫纰漏,就真是不敢懈怠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
“好好好,我儿厉害,我儿不愧为我司马家的人!”
汉武帝时空,太史令司马谈哈哈大笑起来。
只是笑了几下之后,他又忽然停下来,道:“还好我们家和那个什么司马卬(ang)没什么关系!”
...
晋朝,司马炎看到天幕上出现了司马谈的画面,上面还提到了司马卬,顿时气得啊!
“可恶,混账!”
...
两幕画面,引得无数时空的观众都哈哈大笑了起来!
特别是汉末三国的各时空!
...
“司马迁的史记,不愧为伟大二字!”隋文帝由衷的点头说道。
...
“太史公千古!”
...
【后来,司马迁接替了父亲的太史令职位,在这个时期,他在京城结识了许多的贤能之人,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则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和孔子后人孔安国。
现在,有不少一说起董仲舒,总觉得他搞罢黜百家这一套好害人哦。
但这是有失偏颇的!
不要因为后来的儒家烂得一批,就把前人批得一无是处。
没有人是完美无瑕的,也没有哪一种学说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
孔子是孔子,孔家是孔家,儒家是儒家。
孔子的思想,即便是在现在,依旧有着无数的优秀内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华夏民族里很多的传统美德,都是这样传下来的。
即使是那些亡我华夏之心不死的西方列强,也都知道孔子的伟大。
至于里面的时代局限性,个人局限性的一些糟粕,不学就行了呗!我们从古至今,不都流传着一句话叫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吗?
就像董仲舒推崇的公羊学说,其中的核心思想就是大一统。
可以说,在汉武帝时期,各路思想乱飞,董仲舒对维护,推广大一统思想,使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是有着很大功劳的。
只是后面的儒家越搞越功利,越搞越拉胯!】
...
“哼,这些混账子孙,简直气死吾也,耻辱,简直是华夏的耻辱!若敢站在吾面前,吾非得好好跟你们讲讲道理。”
天幕上,又出现了上次出现过的那个壮汉的画面,只见他嘴上说着讲道理,拳头却忍不住挥动了几下。
...
“这,这,这...”
历代时空里许多的孔家人都十分羞愧且有些害怕的看着天幕里的那个壮汉。
到底是不是自家老祖宗呢?
只是那传下来的肖像画实在有点抽象,不太好对比!
...
【同样,司马迁也从孔安国那里,看到了已经在外界失传的《古文尚书》。
通过学习和请教孔安国,司马迁学会了先秦蝌蚪文,也学会了考信历史的方法,这对他后来完成史家巨作《史记》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作为太史令的司马迁鉴于汉朝延续秦朝一直使用的《颛顼历》已经不适合当下的实际情况了,便和大中大夫公孙卿、壶遂等人一起上书建议汉武帝制定新的历法。
于是,汉武帝便派懂得经学的御史大夫儿宽带着众博士与司马迁等人一起商议制定《汉历》的事情。
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西方那些人,一个人搞来搞去,不知道咋就能搞出这什么历,那什么历的那些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