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4章 四面八方(三)

刘瑾权衡利弊之后,终究还是选择了支持白石。在正德帝征询他意见的时候,提出了外松内紧的办法。学弘治帝,名义上让樊凯闭门思过,内里软禁之后详谳。

如此才有刚刚这一幕。

白石拿出烟,开始想下一步该如何是好了。经过此事,正德帝对于刘瑾必然更加倚重。白石原本以为刘瑾就该趁势开始夺权了,可刚刚来的时候,对方却私下问他,想不想一起去南京奉香。显然,刘瑾并没有被如今正德帝的宠幸冲昏头脑,甚至已经想要急流勇退,明哲保身。可为啥后来就变成了那样呢?

暮鼓阵阵,孤云长挂。晨钟声声,朗镜悬空。

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天下聪明人何其多也,管大汉将军、驸马都尉樊凯突然被罢免了差事,都察院内的一众大聪明们就察觉到出事了。

继而那份黜落二张的题本原文就被捅了出来。然后众人才晓得,原来被一同赐死的并不止皇城内的广宁伯刘佶、隆庆长公主驸马都尉游泰、丰润伯曹恺、新宁伯谭佑、安远侯柳文、腾骧右指挥徐奋、前武定侯郭良、兴安伯徐良、故内阁首辅刘吉三子,还有镇守云南的黔国公沐昆夫妇。旁人都是爵主本身,只有黔国公府是夫妇二人一同赐死。而签批的正是刘健等人,上边根本没有郑直的花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换句话讲,也许郑直真的是无辜的。可是又解释不通,既然刘健等人明明知晓此事,为何此时才罢免樊凯。更诡异的是,这份题本上,除了刘健三人外,其余的三位知情者,司礼监太监陈宽、戴义、刑科给事中于瑁都死了。

而早朝之上,刘健等三位辅臣,为了掌握主动,奏请正德帝派专人重新彻查题本案,算是彻底挑破此事。

“大乌台当日在乾清宫正殿言之凿凿,参郑中堂弄权,如今为何不发一言?”孙汉待早朝礼仪司宣赞退班,就拦住了准备过金水桥的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李良“请李都堂拿出郑阁老在寿宁侯,建昌侯二侯黜落一案中弄权的证据。”

“俺啥时候讲有证据了。”李良一边躲闪企图绕开孙汉,一边道“孙御史怎的血口喷人?”

“这么讲大乌台在乾清宫当众参郑中堂的,根本就是无中生有,风闻奏事了?”孙汉却再次挡在了李良面前“俺们都察院可是有《宪纲》的。”

皇明绝大多数时候是不允许有‘风闻奏事’的事情出现的,按照洪武四年,经太祖高皇帝亲自删定,颁行天下,又经建文、永乐、洪熙、宣德四朝增补,至英宗正统四年正式刊刻的《宪纲》规定都察院官、监察御史、按察司官等官员‘纠举之事,须要着明年月,指陈实迹,明白具奏。’换句话讲,李良睁着眼睛说瞎话,是犯了法的。

李良自然早就清楚,奈何当时他以为刘健稳操胜券,就算自个违反了《宪纲》,不过罚酒一杯,旁人也奈何不得他。如今才发现刘首揆这次都自身难保,赶忙倒打一耙道“孙御史与郑中堂莫不是要党同伐异?”

“好一个党同伐异。”孙汉厉声怒喝,一把抓住对方的官袍,看向围观众人“当日大乌台可是当着所有人参的郑中堂,如今俺为郑中堂讨要公道,咋就成了党同伐异?究竟是谁党同伐异?”

刘健等人听到此处,转身就走。

英国公张懋刚刚回到京营官厅,就传来消息。正德帝下旨升浙江道御史孙汉为刑科都给事中,专责彻查内阁题本案。

虽然都给事中与监察御史同为七品,可是将来前程大为不同。监察御史考满之后升按察副使、按察佥事、布政参议、大理寺丞。而都给事中考满之后,可直接升为布政司参政、太仆寺、太常寺少卿。

之前不是没有监察御史如此升转的,可都是都察院里出过多少次短差,五六次长差的老资格才能获得。孙汉去年三月释遏观政,十一月由先帝捡拔越过试御史直授御史,如今不过三个月又被拔拙为刑科都给事中。升迁之快,让人瞠目结舌。

不讲都给事中比监察御史升转快了至少六年,单单从给事中到左右给事中,再到都给事中,这又是省了十多年。好在孙汉不是庶吉士,只是三甲同进士,若不然,这怕不又是一位‘小阁老’吧?

“禀大将军。”正在这时,张懋的一名参随走了进来,轻声道“小将军回来了,目下就在偏厅。”

张懋睁开眼“让他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