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曲卓跟三号叨咕的那样,帽儿胡同45号院那块地虽然不小,但几个单位各有各的想法,根本不够用,麻烦的很。
要么有单位让步,要么只能不了了之了。
让步是不可能让步的。
不了了之?
不能,有人重点关注着呢……
两个值得关注的点:
第一个点是,成立一所一贯制的,定向培养理工科专业人才的学校。
这里面有一个背景。
75年是物理学家李政道提出,鉴于国家理工科人才严重匮乏的现状,建议全国性的挖掘优秀少年进行重点培养。
曹老家的那位得知后觉得可行,补充:可以参照芭蕾舞演员的招收和培养方式。
后来这一想法因为种种原因被一度耽搁,直到77年十月赣省冶金学院的倪老师致电方老,举荐一名“宁”姓的十三岁天才少年。
以这件事为引子,在包括三号在内一众人共同的推动下,科大少年班于78年三月在合肥的科大本科校区正式成立。
至今已经过去整整一年了。
客观的说,成果有,一众天才少年一日千里成长喜人。
但问题也暴露出不少,主要集中在性格上,骄傲、孤僻、自命不凡等等情况让许多人忧心忡忡。
任其发展下去,就是一群小方同志和小曲同志。
没错,方文山和曲某人,是现成的,已经被定性为性格缺陷的例子。
有这俩人在,大家似乎看到了少年班的小家伙们,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模样。
说实话,一个两个还行。一批这样的年轻人冒头……属实让人头大。
这年头国内既没有专门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专项研究,也没有专业人才。
三号只能一边命人从性格培养上,重点关爱少年班的小天才们,一边思考这种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是不是真的可行。
还有一个问题,随着科学和工业体系的不断建设,当年准备培养一支“少而精的基础科学工作队伍”的想法,是不是真的实用?
三号经过某人三番五次有意无意的科普和灌输,已经意识到没有庞大且完善的体系化支撑,一两个或三五个天才在某几个领域取得再璀璨的成就,也不过是空中楼阁。
就像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方面,冒出来一个天才,直接将我们拉到了世界第一梯队冒尖的位置上。
但如果不是那个“天才”过于能折腾,三天两头的往家里倒腾东西,填补了一项又一项空白,折腾出再先进的集成电路和计算机又能怎样?
造不出来,连印证到底是不是真的先进都做不到。
所以,当老邹同志向他汇报“某个小家伙”的新想法,并评价“想一出是一出”的时候,三号琢磨的是:这种批量专向培养理工科人才的一贯制学校,可能比一次只培养十几二十个人的“小班”,更适合我们现阶段,乃至以后的人才需求。
还有一点,三号发现某人似乎天生就会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