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院头头挺大岁数了,成天摆出一副可怜相的磨,打不得骂不得的,曲卓是真没招儿。
再一个,锅炉房在两家的地盘里,还要再次扩建增容,也是一笔不小的花费。不然又是学校又是家属楼的,供热保证不了。
两家单位知道占便宜了,饶了曲卓一对儿大石狮子。
这俩大玩意儿,可正经有点来历……
四十五号院的门牌号是四十五,但来百姓可不那么叫。
通常称呼为“大庙”,也有老辈人称呼为“步兵衙门”或“北衙门”。
49后起初是公安系统的文工团。后来话剧团成立,又成了话剧团的地盘。再后来戏剧学院挂牌,也分了点地方当家属区。
大门外一对威武的大石狮子,院里是一层一层的院落,房屋都建在高台阶上,院落间有两侧是高墙的回廊相连。
几条青石板路将全院贯通,院里还有太湖石垒砌的假山,月亮门、宝瓶门,古色古香。中路主建筑内都是合抱粗的柱子,房梁也全是木结构,地下铺的是大块的方砖。
因为建筑特点,所以被称为“大庙”。
举架太高,冬天怎么烧火屋里都不暖和。
不适合人住,又准备修大剧院,后来就拆了……
再往前,三、四十年代的时候,什么保安队、侦缉队等乱八七糟的单位进驻过,有一段时间还作为临时羁押点用。
再再往前,满清的时候是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衙门,简称步兵统领衙门。
相当于现在的警备区加公安厅,正经的重权利机构呢。
“步兵衙门”的称呼就是这么来的。
一直追溯到明朝时,就更厉害啦,传说中的北镇抚司。
没错,北镇抚司十三太保——锦衣卫!
也是“北衙门”称呼的由来。
那对儿大石狮子,是从北镇抚司时期一直流传下来的。
刮风那些年差点让人砸了。
纯花岗岩的,根本砸不动。一稿头抡上去就一小白点。握搞头的人虎口好悬震裂开。
有气又没处使咋办?
用沥青给浇了,变成黑乎乎的两大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后来有领导说:那是文物,给老子恢复原样!
一大帮人又是火烤又是用酒精擦,一点一点的把沥青给蹭下去了……
钱花出去了,地片划好了,动迁批次和流程也捋顺了。算上成府路那边,用了大半个月的时间,两处试点负责人把初步规划提交给上面审批。
至此,曲卓总算消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