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曲卓想来,剑桥卡文迪许实验室这种,放眼全世界都是最顶级的存在,实验仪器和设备,必然有最为充足的保障。
如此算来,三天半的时间足够了。
然而,实际情况是……高温物理、低温物流、电镜室、质谱分析室……所有高级设备的使用,都需要提前申请,甚至要排期。
更尴尬的是,部分仪器因为某个货的瞎折腾,已经被封存,处于待升级和正在升级的状态。
而物理学院大大小小固有的科研项目又一直在推进,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僧多肉少”的情况,排期时间被无限拉长。
通过实验得到气态样本,申请质谱分析仪出第一阶段成果。再通过高压电弧实验得到固态样本,申请色谱实验得到第二阶段成果……质谱分析需要很多时间,排队使用色谱仪最少要等一天。
所以,即便不出任何差错,也不可能在三天半的时间里完成全部过程。
尼玛……得亏有备选,不然翻车个屁的!
所谓备选,自然是通过剥离法得到石墨烯。
但是,那么简单的活儿,直接拿出来有点过于简单了。还是得需要一个顺理成章,灵光一现的契机……才会被后人津津乐道的传颂嘛……
于是,某人按照“正常流程”申请高功激光团簇发生器轰击石墨。在氦气氛围中,分别以五千度、六千度、七千度、八千度和九千度高温蒸发碳原子,随后采集气态样本。
随后,申请质谱仪分析……
这一过程虽然漫长,但十分顺利。二十四号下午,质谱仪在八千度样本中,检测到了“C??信号峰”。
连做了两遍,两遍出现同样的结果,说明气态样本中存在60个碳原子形成的稳定分子。
但毫无疑问,无法通过质谱仪输出的结果,推断出分子结构。
消息第一时间从质谱实分析室流传出去,随后在极短的时间内疯狂传播。
以至于大批正在享用晚餐,或是休息状态的老头子、中年人和年轻学者,魔怔了似的不顾仪态的涌向自由学校巷的老实验室楼……
实验室主任布赖恩先于绝大多数人赶到,并不断叮嘱陆续赶到的人:要尊重知识。
这是委婉,但严肃的提醒。
只要不是仪器错误,不论那个拥有六十个碳原子的分子长什么模样,都说明年轻的东方曲,大概率成功了。
他真的找到了一种新的碳同素异形体。
剩下的,不过是验证罢了。
这是一个无比重大,且有巨大诱惑力的发现。
在落日余辉还没有完全消散的傍晚时分,不允许有任何不名誉和不道德的情形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