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海寇巢穴 九州清剿

大唐储君 自在飞花1 1526 字 13天前

薛仁贵接过账册,翻看几页,赞许道:“大伴将军有心了。这份账册我会呈给陛下,日后若百济敢再生事,这便是铁证。”

船队返航时,被解救的百姓们挤在甲板上,望着渐渐远去的屋久岛,有人放声大哭,有人焚香祷告。一个新罗商人特意找到薛仁贵,奉上一箱人参:“将军,这点心意请收下。唐罗联盟,果然说到做到,以后我的商队,只走大唐护航的航线!”

薛仁贵笑着推辞:“商人的心意我领了,但礼物不能收。护航海疆,是大唐的本分。”

消息传回长安,李承乾正在麟德殿宴请百官。听闻屋久岛清剿大捷,当场举杯:“薛仁贵与大伴御行配合默契,一举荡平海盗巢穴,实乃大功!传旨,赏薛仁贵锦缎百匹,升大伴御行为镇西大守(倭国西部最高军政长官),赐紫袍金带!”

裴炎补充道:“陛下,据薛将军奏报,此次解救的百姓中,有不少是三年前被掳走的,如今终于得以返乡。海东各藩属听闻海盗被灭,都遣使来贺,说‘大唐天威,海疆永固’。”

李承乾放下酒杯,目光望向殿外:“海盗之患,由来已久,今日总算彻底肃清。但守业更比创业难,传旨登州、明州水师,加强巡逻,与新罗、倭国的海防互通情报,绝不能让海盗死灰复燃。”

屋久岛大捷的影响,很快在海东显现。被烧毁的海盗巢穴成了警示碑,过往的商船看到那片焦黑的山体,便知大唐的威严不可侵犯。新罗的丝绸、百济的药材、倭国的硫磺、琉球的香料,通过安全的海道源源不断运往长安,登州、明州的港口日日车水马龙,比往日繁华了数倍。

一年后,薛仁贵在登州的海防图上批注:“自屋久岛清剿后,海东已历十八月无海盗袭扰,商旅往来不绝,税银较往年增五成。”

而在九州岛,大伴御行在原海盗巢穴的遗址上建了一座“镇倭亭”,亭内立碑,刻着《屋久岛清剿记》,用汉倭两种文字书写,末尾写道:“唐倭联手,荡平海寇,此乃海东太平之始也。”

海风拂过屋久岛的焦土,带来远方商船的号角声。曾经的血腥战场,如今只剩断壁残垣,在阳光下诉说着一场决定海东命运的清剿。大唐的楼船仍在巡航,倭国的镇西府兵仍在戍边,只是他们的刀枪,更多时候是为了守护和平,而非制造杀戮。

薛仁贵站在登州的观海台上,望着海东的碧波,忽然想起李承乾的话:“真正的强大,不是能打败多少敌人,而是能护多少人安稳度日。”此刻,他仿佛看到无数商船在平静的海面上航行,看到渔民们撒网捕鱼,看到学子们乘船赴长安求学——这,才是清剿海盗的终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