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座为长方形的子母联体座,中部有两个卯眼,用于固定阙身。阙身高约2.9米,由整块石材雕琢而成,正面和背面留有边框,左右两侧分别雕刻青龙、白虎图案。阙楼部分简化了斗拱、衬柱等仿木构细节,仅用方正的枋子层,既保证了结构稳定,又形成了简洁挺拔的独特风格。
(二)雕刻艺术:石头上的汉代生活
乌杨阙的雕刻堪称汉代艺术的缩影。主阙背面的朱雀浮雕振翅欲飞,下方的铺首衔环威严庄重;子阙上的狩猎图中,猎手策马扬弓,猎物四散奔逃,生动再现了汉代贵族的狩猎场景。
更令人称奇的是,阙身侧面的青龙、白虎雕刻打破了常见的衔璧形象,以舒展的姿态展现出灵动之美。这些雕刻不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研究汉代社会生活、宗教信仰的珍贵资料。例如,狩猎图反映了巴人"尚武"的风气,而青龙、白虎等神兽则体现了汉代人对神灵的崇拜。
三、考古现场:穿越时空的发现之旅
(一)2001年的偶然一瞥
王洪祥的发现纯属偶然,但背后却蕴含着必然。乌杨镇地处长江三峡地区,历史上曾是巴文化的核心区域。三峡水库蓄水前,这里的文物抢救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乌杨阙的出土,正是三峡文物保护工程的重要成果之一。
考古队员们在发掘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夏季的高温、频繁的洪水,以及山体滑坡导致的阙构件散落,都给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但他们凭借专业的素养和坚定的信念,最终让这座沉睡千年的石阙重见天日。
(二)抢救性发掘:高温与洪水的考验
2001年6月至2002年7月,考古队在忠县乌杨镇展开了为期一年的抢救性发掘。他们采用全站仪测绘、三维建模等现代技术,对阙构件的位置、状态进行了详细记录。为了保护文物不受洪水威胁,队员们甚至在夜间加班加点,将重达数吨的石块搬运到安全地带。
经过精心修复,乌杨阙最终被整体搬迁至重庆三峡博物馆。如今,当人们在博物馆中仰望这座巍峨的石阙时,很难想象它曾经历过怎样的艰难重生。
四、石阙的文明密码:为何它是汉阙中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