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聚议浮城策 协议暂休兵

“公子可知‘鸷鸟将击,卑飞敛翼’?”诸葛亮扇面轻扬,香炉青烟被引成一道弧线,绕着浮城模型的“生门”盘旋,“亮已遣人用磁石造‘引雷匣’,可仿符文之光,或能乱其机括。”他袖中滑出个青铜匣子,匣盖的饕餮纹眼瞳里嵌着蓝晶石,此刻正渗出寒气,在匣面结成霜花。

陆逊突然大笑,笑声震得梁上铜铃“叮铃”作响:“好个‘引雷匣’!吴某却有‘穿云箭’——”他击掌三下,亲兵捧上长弓,弓弦竟用海蛇筋制成,泛着珍珠母的光泽,“此弓可射千米,明日便教它射落几块晶石下来!”甘宁立刻上前张弓,蛇筋弓弦被拉成满月,发出“嗡嗡”的低鸣,像极了深海巨兽的嘶吼。

“不可!”曹昂与诸葛亮同时起身。曹昂按剑怒道:“此城非比寻常,妄动弓矢恐引天雷!”诸葛亮则将青铜匣按在沙盘“生门”处,匣面霜花突然融化,渗出的水珠在沙盘上汇成符文:“伯言请看,此乃‘止戈符’,强行攻击必有血光。”

恰在此时,舱门“砰”地被撞开,魏营校尉滚入厅中,甲叶上的海冰砸在地板上碎成齑粉:“报……浮城下方漩涡吞了‘破浪号’!船上三百弟兄……”话音未落,铁壁号猛地一震,众人踉跄间,见窗外腾起墨色水柱,柱顶缠绕的幽蓝电光正劈向云层,将半边天染成鬼火般的青紫色。

陆逊腰间玉佩“当”地撞在软甲上,玉裂声清晰可闻:“诸葛亮!你还要等?”

曹昂望着水柱中若隐若现的断桅,想起父亲曹操常说的“兵贵神速”。他突然拔剑出鞘,剑光映着众人惊惶的脸:“罢了!先生说三日后有时机,某便依你!但先遣队今日必选——”他剑尖挑起案上令箭,箭羽在风中发出哨音,“三方各出将领,以箭射靶定夺!”

第三节 锚定协议 三方暂罢干戈意

曹昂将剑尖插进甲板,剑身震颤时,远处浮城的符文突然齐齐亮起。他望着诸葛亮与陆逊,瞳孔里映着幽蓝的光:“先遣队每方三百人,将领须得能识符文、善应变。”

陆逊抚着青巾沉吟,指节在鬓角磨出红痕:“吴某麾下丁奉,曾在夷陵火中救出七员偏将。”

“丁奉虽勇,却不如我家马岱。”诸葛亮羽扇轻转,扇面墨竹的竹节处渗出微光,“孟起侄男,最善在乱军中寻生路。”

曹昂冷笑,剑身在晨光里划出银弧:“马岱?当年在陈仓,他可是被我军郝昭射穿了肩胛骨!某意遣文聘,此人守江夏数十年,最知‘守中带攻’。”

“文聘与我军有赤壁旧怨!”陆逊猛地拍案,案上酒盏跳起,酒液泼在浮城模型的“兑”位,竟燃起幽蓝小火,“吴某只认丁奉!”

诸葛亮将羽扇按在火苗上,竹扇竟未灼伤:“伯言何必执着?不如各写三人,置箭筒中,听天由命。”

须臾,青铜箭筒捧至,筒身饕餮纹的眼瞳里,夜明珠正滴着水珠。曹昂写下张合、文聘、许褚;诸葛亮写下赵云、马岱、姜维;陆逊写下徐盛、丁奉、潘璋。三卷字条投入筒中,盲眼老卒摇动时,箭筒发出“咕噜”怪响,像有活物在里面扑腾。先抖出的字条写着“丁奉”,墨色如血;第二卷是“文聘”,纸角被水浸得发皱;第三卷展开,“马岱”二字的墨竟洇成了蓝色,像刚从水里捞出来。

“天意如此。”诸葛亮将字条递给曹昂,指尖触到纸背时,竟有冰棱碎裂声,“丁奉为主,文聘为副,马岱监军。三日后卯时,三方在浮城‘离’位汇合,以三色信号弹为号。”

陆逊盯着字条上的蓝墨:“城中所得,须按兵力分拨。我东吴出三百,当得三成。”

曹昂用剑挑起沙盘上的赤色令旗:“我大魏屯兵万余,至少五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诸葛亮轻摇羽扇,扇面将二人间的气流搅成漩涡:“分利之事,破城后再议。此刻当同立血誓。”

甲板祭坛上,铜盘盛着西海之水。曹昂割破指尖,血珠落入水中化赤龙;诸葛亮血落变青凤;陆逊血入成赤乌。三色血影在盘中缠斗,忽而聚作一团火焰,忽而散作三枚星子。“从此刻起,”曹昂举起铜盘,血水混着海水在盘中晃荡,“若违此约,教我等如这西海之水,永困涡流!”说罢一饮而尽,唇角流下的血水在胸前绣龙纹上蜿蜒,像极了新添的刀伤。

诸葛亮饮下血水时,羽扇突然剧烈颤动,扇骨上的旧裂纹里渗出蓝光。他望着浮城方向,那里的符文正组成巨大的符篆,在空中缓缓旋转。“内子有讯,”他从袖中取出蜡丸,蜡封上印着黄月英的“机”字印,“浮城能量场的波动……似是某种文字。”

绢帛展开的瞬间,陆逊突然按住诸葛亮手腕:“何字?”他指尖用力,在诸葛亮袖上按出五个指痕。

“尚未破解。”诸葛亮将绢帛递给曹昂,上面用银粉画着波浪形纹路,末端有个烧焦的指印,“但每三个时辰一次,极为规律。”此时浮城的符文突然全部亮起,汇成一道蓝光冲天而起,在云层中劈出裂缝,裂缝里隐约可见齿轮状的阴影在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