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显然对这件事情一无所知,听到这话,王清晨心中豁然开朗,自家老泰山训练骑兵的目的自然也昭然若揭了。
水中一支水师,陆上一支骑兵,老皇帝的目的显而易见。
“朝中只怕又该不宁了。”王清晨长叹一声,缓缓说道,只要不是蠢人都能看出陛下想要做什么。
毕竟有没有龙舟,意义截然不同。
有了龙舟,所有船只都成了护卫之用;没有龙舟,战船依然是用于作战的利器。
如今陛下摆出这般阵仗,朝中必然会掀起一场轩然大波,就看陛下能否顶住各方压力了。
果不其然,龙舟进入洛河的第二天,御史台的御史言官便联名上书,言辞恳切地要求陛下给予解释。
这看似是在向陛下施压,实则也是给陛下一个台阶下,毕竟龙舟的用途实在令人担忧,朝中上下议论纷纷,急需一个合理的说法。
然而,出乎众人意料的是,奏疏呈上去后,竟被陛下留中不发。
这个举动释放出的信号,让朝中大臣们心中更加不安。
小主,
御史们再也坐不住了,在他们看来,陛下这是执迷不悟,一心要往昏君的道路上走。
以往,他们听说港口在训练水师,并未太过在意。
如今才惊觉,陛下暗中谋划的,竟是皇家水师,这其中的差别巨大。
皇家水师的出现,意味着陛下很可能有离京巡视的想法,这等大事,关乎国家稳定,朝中大臣们如何能不忧心忡忡。
王清晨冷眼旁观着这场风波,看着京师一众官员纷纷联名上书,恳请陛下降下龙旗,朝中局势一时之间风起云涌。
甚至有御史打算以死劝谏,只等大朝会时,向陛下表明心迹。
就在众人僵持不下之时,陛下的一则诏令,如同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
诏令中写道:“朕闻太祖肇基,栉风沐雨,以神武之姿,开万里山河,创大朔基业,迄今已一甲子矣。
六十春秋,日月更迭,赖天地垂佑,祖宗庇荫,群臣戮力,万民同心,四海晏然,百业兴旺,此诚盛世之象也。
今国运昌隆,物阜民丰,朕念天下民,乃太祖所成,膏腴之壤,人文荟萃,风华绝代。
昔太祖挥师南下北征,运筹帷幄,定鼎中原,其功其德,彪炳千秋。
朕欲亲往巡视,缅怀太祖之遗风,观览天下之繁华,赏鉴各省之风俗,体察黎民之疾苦,替太祖见未见之大朔。
此次巡幸,内帑拨银不耗国库,即日筹备,祖祭之后择吉日启程。
朕将沿太祖征战故道,经州过府,遍访城乡。所到之处,望尔等臣民,各安本业,勿得惊扰。若有贤才异能之士,怀抱谠言嘉策,欲陈治国安邦之术、利民济世之方者,无论士农工商,皆可诣行在,直言无隐。
朕当虚怀纳谏,择善而从,使忠言得以上达,下情得以畅通。朕亦命有司,沿途严禁铺张奢靡,一切供顿,务从俭约,不得扰累百姓。
凡地方官吏,当恪尽职守,维护治安,安抚百姓,以彰朝廷恤民之意。
呜呼!太祖之志,朕时刻谨记;万民之盼,朕不敢或忘。此次南巡,非为游逸,实乃为江山社稷计,为黎民百姓谋。
冀望与尔等共襄盛举,再铸大朔之辉煌!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诏令一出,“朝中有奸佞”的想法,几乎同时出现在所有臣子的脑海中。
“陛下怎会突然有如此想法,莫不是宦官乱政?”
王冕此时也有点坐立不住了,历史上不是没有皇帝巡游,每次都是劳民伤财,如果真的是宦官误国的话,说不得朝中诸臣要团结一次了。
“朝中必有奸佞,中书省是干什么吃的,之前竟无一丝察觉?”杜秀臣毫不留情,王冕脸色难看,感情和你右相一点关系也没有是吧?
“说这些于事无补,当务之急乃是规劝陛下回心转意,现在离庆典可没多长时间了”新任礼部尚书施泾川说道。
“此时说这些还有什么用?陛下都布告天下,咸使闻知了,现在上书怕不是黄花菜都凉了”吏部尚书赵琦颇感麻烦。
“成事在人,谋事在天,正是我等以命谏之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