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朝中有奸佞

“何至于此?何至于此?”

……

死谏对于每位皇帝来说都算是政治污点,这完全是将君臣关系往死路上逼啊。

陛下虽然说得冠冕堂皇,但在大臣们看来,不过是想出去玩罢了。

然而,拿太祖做理太过正大光明,让人一时之间不知如何反驳。

而且这两年,陛下的内帑确实积攒下不少银子,也有能力承担这次费用,同时一些官员也在盘算此计划的可行性。

这也让反对的声音弱了几分。

不过,朝堂之上,向来不缺不怕死、想出名的人。

次日,御史窦荐便直言上书,言辞犀利:“臣闻圣王治国,以恤民为本,以俭德为基。

今览陛下巡视江南之诏,虽怀追慕太祖、广纳谠言之心,然细思其行,恐有未合治国大道之处,故冒死进谏,伏惟圣听。陛下以建国六十载为由,欲巡江南。

然巡幸之举,动辄兴师动众,沿途州县需备舆马、供膳宿、整道路,虽诏令俭约,然地方官吏为博圣心,必层层加码,竭府库之财,征民间之役。

昔炀帝南巡,耗尽国力,致民怨沸腾,今大朔虽承平日久,然北境时有战事,东南水患未绝,府库钱粮正应用于民生凋敝之处,若因巡幸虚耗国力,恐重蹈前朝覆辙,使百姓不堪其负,此非爱民之道也。

再,陛下出巡,扈从众多,仪卫森严,百姓见天颜而胆寒,官吏惧失仪而唯诺。即便有忠直之士欲进谏言,亦难突破层层阻隔,直面圣听。

且朝堂之上,本设有言官谏路,若陛下能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何愁忠言不达?何必舍朝堂之正途,行巡幸之虚举?如此纳谏,恐流于形式,难收实效。

巡幸所至,官吏或借机敛财,或欺上瞒下,陛下身处辇舆之中,所见所闻多为粉饰太平之象,难察民间真实疾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望陛下收回成命,将心力财力用于整顿吏治、兴修水利、安抚边疆,以实政惠民,如此则天下幸甚,万民幸甚!臣谨昧死以闻。谨奏”

王清晨在吏部传颂这本奏疏时,也凑过去仔细研读。

读完之后,心中不禁感慨,干御史的果然都是头铁之人,窦荐这篇奏疏,字字句句,皆是肺腑之言,直指问题要害。

然而,窦荐等人的奏折并没有改变景佑帝的想法,反而触怒了龙颜。

景佑帝不仅没有采纳谏言,还让中书省下令申饬劝谏的一众官员。

更让王清晨意想不到的是,自己也遭了无妄之灾。

见窦荐几人毫无悔意,景佑帝再次下令吏部将劝谏的官员本次磨勘全都降为下等,理由竟是目无君父。

景佑帝此举,无疑是向朝堂表明了自己的决心,大有一条道走到黑的架势。

而王清晨作为考功郎中,不得不执行这一命令,成为了众人眼中助纣为虐的“刽子手”。

这一举动,彻底引爆了朝堂,朝中舆论哗然,大臣们群情激愤。

二月十五,大朝会如期而至。

然而,景佑帝并未临朝,主持大朝会的梁朝与一众官员面面相觑,大眼瞪小眼。

梁朝心中也是无奈,他又能做得了什么主呢?

此时,就连各部大臣也心生不满,陛下先是大张旗鼓地搞龙舟试探,如今又这般对待劝谏的官员,荒废朝政,在“昏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让他们忧心不已。

而洛河之上的龙舟,依然每日巡游,水兵操练不断,早已成为京师的一大景观。

来京的百姓们,茶余饭后,谈论的都是龙舟的盛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景佑帝的冷处理之下,大家对于这件事的热情也逐渐消减。

好在日前陛下还没有出游,大臣们心中还抱有一丝希望,觉得尚有时间规劝,只是事不临头,大家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