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博弈论模型分析,我们发现如果以传统仪式的核心价值为基础,将新科技元素作为提升仪式效率或体验的辅助手段,在集体决策中更容易被接受。比如在某些宗教仪式中,利用能源转换装置产生的特殊光影效果,营造更庄重的氛围,同时又不改变仪式的核心流程。这样,新科技与传统文化就能实现较好的融合。”擅长博弈论的数学家展示着模型说道。
对于个人主义且文化开放的星球类型,擅长偏好分析的数学家则展开工作。
“我们通过偏好分析发现,这类星球的个体对新奇、个性化的文化体验有较高需求。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结合新科技与传统文化元素的个性化文化产品,比如利用材料合成技术制作具有传统图案但功能独特的个人饰品,或者开发基于虫洞概念的虚拟现实文化体验游戏,满足他们对个性化和新科技的追求。”擅长偏好分析的数学家说道。
随着针对不同文化类型星球的融合策略制定完成,文化交流活动在各星球重新有序展开。然而,在新科技与传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另一个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显现。
“林翀,随着新科技在各星球的深入应用和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我们发现不同星球之间的科技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一些原本科技基础好且文化开放的星球,能够迅速吸收新科技并创新发展;而科技基础薄弱且文化保守的星球,在融合过程中进展缓慢,这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社会和经济问题。”负责跨星球发展研究的成员担忧地说道。
林翀神情凝重,“数学家们,这是个严峻的问题。我们要从数学角度找到平衡不同星球科技发展差距的方法,促进联盟内各星球的共同发展。大家有什么思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位擅长发展经济学和数学建模的数学家说道:“我们可以建立一个跨星球科技发展均衡模型。考虑各星球的科技基础、文化特征、资源禀赋等因素,运用多目标规划方法,以缩小科技发展差距、促进整体科技进步为目标,优化资源分配策略。比如,分析不同星球在新科技研发、应用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和劣势,通过合理调配联盟内的科研资源、技术支持和培训资源,实现各星球科技发展的相对均衡。”
“但每个星球的情况都很复杂,多目标规划如何兼顾这么多因素呢?”有成员问道。
“我们可以先将各星球的科技发展目标分解为多个子目标,如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人才素质等。然后针对每个子目标,根据各星球的实际情况赋予不同的权重。通过多目标规划算法,找到满足这些目标的最优资源分配方案。同时,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模拟资源分配后的科技发展动态过程,预测不同方案下各星球科技发展差距的变化趋势,以便及时调整策略。”擅长相关数学方法的数学家详细解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