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杨仪听说了这件事,连忙派人去侦察,侦察的人回来报告说:“烧毁栈道的是魏延。”杨仪大惊道:“丞相在世时,就预料这个人日后必定会谋反,如今果然是这样!现在他断绝了我们的归路,这可怎么办?”费祎说:“这个人必定会先向天子上奏章,诬陷我们谋反,所以才烧毁栈道。我们也应当向天子上奏,陈述魏延谋反的实情,然后再想办法对付他。”姜维说:“这附近有一条小路,名叫槎山,虽然道路崎岖险峻,但可以抄到栈道的后面去。”众人都听从了他的建议,一边写奏章飞快地向天子奏报,一边率领人马向槎山的小路进军。凡是遇到乡民,就假意说是“讨伐叛贼”。于是先派了两名使者出发,随后费祎也赶了过来。
却说后主在成都,睡不好也吃不下,行动举止都不安稳。夜里做了个梦,梦见成都的锦屏山崩塌了,于是大惊而醒,坐着等到天亮,召集文武百官入朝为他解梦。谯周说:“臣昨夜观察天象,见一颗红色的星,光芒带着尖角,从东北方向落到西南方向,这预示着丞相有大凶之事。如今陛下梦见山崩,正应了这个征兆啊。”后主更加惊恐害怕,又问谯周:“李福为什么过了这么久还没回来?”忽然有人报告李福到了。后主急忙召他进来问话,李福磕头哭泣着奏报说:“臣到五丈原军营中时,丞相已经不省人事,众将领正趴在地上哭。丞相苏醒过来,过了一会儿睁开眼,看见臣在旁边,没等臣说话,就先问道:‘天子派你来问后事吗?蒋公琰可以托付。’臣又问他,丞相说:‘费文伟也可以。’臣再问的时候,丞相就不回答了,闭上眼睛去世了。臣不敢拖延,所以连夜赶回来。”后主听了,大哭道:“上天要亡我啊!”哭着倒在龙床上。侍从大臣把他扶进后宫。吴太后听说后,也放声大哭不止。朝廷内外的文武百官就像失去了父母一样悲痛,军民没有不哀伤的。后主连日哭泣,饭量顿时减少,不能上朝处理政务。忽然有人报告,征西大将军、南郑侯魏延上奏,说杨仪劫夺丞相的灵柩,率领部众造反。群臣十分惊骇,进宫启奏后主。这时吴太后也在宫中。后主听说后,大惊失色,不知如何是好,倒在龙榻上,起不了身。吴太后坐在榻前,近臣宣读魏延的奏表说:
杨仪自己总揽兵权,率领部众造反,劫持了丞相的灵柩,想要把敌人引进境内。臣先烧毁了栈道,派兵防守,然后再讨伐他。
后主说:“魏延是英勇的将领,完全可以抵御杨仪等人,为什么要烧毁栈道呢?”吴太后说:“常听先帝说,诸葛亮能看出魏延脑后有反骨,多次想杀他,只因怜惜他勇猛刚烈,才没找到合适的时机。如今他上奏说杨仪等人造反,这里面恐怕有蹊跷。杨仪是个文官,丞相把长史的职务托付给他,他怎么敢造反呢?今天如果只听魏延这一面之词,杨仪等人必定会投降魏国。这件事应当深思熟虑、从长计议才好。”
文武官员正在商议的时候,忽然报告说长史杨仪有紧急的奏表送来。近侍大臣拆开奏表读道:
长史、绥军将军臣杨仪诚惶诚恐,磕头叩拜,恭敬地上表:丞相临终时,把大事托付给臣,臣依照旧制办事,不敢擅自变更,让魏延负责断后,姜维在他之后。如今魏延不遵守丞相的遗令,自己率领本部人马抢先行动,先进入汉中,当天就放火烧断栈道,劫持丞相的灵车,叛逆地勾结魏寇,阻断我军的归路!臣为了尽快把情况奏报,特此详细上表让陛下知晓。
众官员听完,都沉默着说不出话。吴太后问:“你们看这事该怎么办?”蒋琬上奏说:“臣不敢为个人私利说话,只愿凭公论。杨仪这人虽然性子急躁,不能容人,但说到筹划粮草、参与军事谋划,跟着丞相办了很多年事。如今丞相临终把大事托付给他,他不是背信弃义的人。魏延自恃功劳大,常有不满之心,嘴上抱怨很久了;现在见杨仪统领兵马,心里不服,又带着私人恩怨,所以才烧毁栈道,断绝归路,还诬告陷害杨仪。臣愿以全家老少作保,杨仪不会谋反。实在不敢担保魏延。”董允也上奏说:“杨仪虽然有市井小民的计较之心,实在不敢背叛朝廷。魏延虽然有功劳,却常常抱怨丞相,本来就想投降魏国,又见杨仪总领兵马,所以烧了栈道,断绝归路,还假上表想害死杨仪,他的反叛之心很明显了。”众官员一起上奏说:“两位大人说得对。”于是文武百官和近侍官员都担保杨仪,不担保魏延。后主说:“如果魏延真的谋反,谁能抵挡他?”蒋琬又上奏说:“丞相一向怀疑魏延,肯定给杨仪留下了计策。要是杨仪没本事,怎么能把军队退到谷口?魏延必定会中计策。陛下放宽心。”没过多久,忽然有人奏报魏延又有表章送到,控告杨仪反叛。后主正看着表章,杨仪的表章也到了,详细奏报魏延谋反的情况。两人接连不断地上表,各说各的理。忽然报告费祎到了,他详细奏明了魏延谋反的实情。群臣都上奏说:“本来就是魏延的罪过,实在不是杨仪的错。”后主说:“要是这样,就派董允持符节去劝解,用好话安抚他们。”董允叩别后离开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却说魏延烧断栈道后,把军队驻扎在南谷,守住险要关口,自以为这是长久之计;没想到杨仪、姜维连夜领兵从偏僻小路绕到了南谷后面。杨仪担心汉中失守,就派先锋何平率领三千士兵,依照诸葛亮留下的计策先行出发。杨仪自己则和姜维等人领兵护送着灵柩,向汉中进发。
且说何平领兵径直来到南谷后面,擂鼓呐喊。有人来报告魏延,说杨仪派先锋何平率领士兵从槎山小路绕过来挑战。魏延大怒,急忙披甲上马,提着刀,领兵前去迎战。两军摆开阵势,何平出马,大骂道:“反贼魏延在哪里?”魏延也骂道:“你们帮助杨仪造反,竟敢骂我!”何平呵斥他说:“丞相近来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怎敢反叛!”说着扬鞭指向蜀兵,喊道:“你们这些士兵都是西川人,家乡大多有父母妻子、兄弟亲朋;可念及丞相的恩德,不要帮助反贼,各自回家乡去,等候赏赐。”众士兵听了,大喊一声,大半人自行离去了。魏延大怒,挥刀纵马,直取何平。何平挺枪迎战。交战几个回合后,何平假装战败逃走,魏延随后追赶。蜀兵弓弩齐发,魏延只好退回。魏延见士兵溃散,更加愤怒,追上去杀了几个人。只有马岱的三百名士兵纹丝不动。魏延对马岱说:“我平生有眼无珠,不识好人。过去跟随我的将领都抛弃我离开了,只有您留在这里。我杀了杨仪,先报此仇,再夺取两川,易如反掌,到时候和您共享富贵,生死都不分离。”马岱大声说:“我恨诸葛亮不肯重用我,如今遇到您这样的明主,愿意尽心竭力图谋大事!”魏延十分高兴,就和马岱一起追杀何平。何平领兵飞奔逃走。魏延和马岱商议道:“我们去投奔魏国怎么样?”马岱笑着说:“将军这话,太不明智了。”魏延说:“眼下兵力少、缺粮草,怎么能成事呢?”马岱说:“大丈夫武艺过人,不自己成就霸业,为什么要卑微地屈服于他人之下呢?我看将军智勇双全,两川的人,谁敢与您为敌?我愿意和将军先夺取汉中,要是拿下这里,百姓足够组成军队,粮草足够供给食用,西川也能轻易到手。将军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魏延说:“您说得很对。”于是和马岱一起领兵直取南郑。
却说姜维在南郑城楼上,看见魏延、马岱耀武扬威,带着人马蜂拥而来。姜维下令拉起吊桥。魏延、马岱二人在城下大喊:“快快投降!”姜维让随从去请杨仪商议,说:“魏延勇猛,又有马岱相助,虽说他们兵力不多,却很难击退啊。”杨仪说:“丞相临终时,留给我一个锦囊,嘱咐我说:‘如果魏延谋反,到了城下与他对峙的时候才能拆开,里面有斩杀魏延的计策。’如今果然应验,应当按锦囊所说行事。”杨仪于是取出锦囊,拆开一看,上面写着:“等与魏延对阵时,在马上才能拆开里面的计策。”姜维高兴地说:“既然丞相有嘱咐,长史就收好锦囊。我先领兵出城,列好阵势,您随后就来。”姜维披甲上马,手提长枪,率领三千士兵,打开城门一同冲出,鼓声震天,摆开阵势。姜维挺枪纵马,站在门旗下,高声大骂道:“反贼魏延!丞相从没亏待过你,今天为何反叛?”魏延横握大刀,勒住马说:“伯约,这事与你无关。只叫杨仪出来!”
杨仪躲在门旗的影子里,拆开锦囊一看,里面是这样那样的计策。杨仪十分高兴,骑着轻装的马出来,立马在阵前,手指着魏延,欣喜地笑着说:“丞相在世时,就知道你日后必定会谋反,让我提防着你,如今果然应验了。你敢在马上连叫三声‘谁敢杀我’,就是大丈夫,我就把汉中城池献给你。”魏延大笑道:“杨仪这小子听着!要是诸葛亮在世,我还怕他三分;他如今已经死了,天下还有谁能敌得过我?别说连叫三声,就是叫三万声,又有什么关系!”于是提着刀、按住缰绳,在马上大叫道:“谁敢杀我?”话音还没落下,脑后忽然有一人厉声应道:“我敢杀你!”手起刀落,把魏延斩于马下。众人都十分惊讶。斩杀魏延的,是马岱。原来诸葛亮火烧木栅寨的时候,实际上是想把司马懿、魏延都烧死,所以给了魏延五百士兵作为引诱敌军的部队;没想到天降大雨,这个计策没能成功,诸葛亮却假意把罪责推到杨仪身上,又严厉斥责马岱,同时授予他密计,只等魏延说出那句话,就斩杀他。
魏延因此没有怀疑马岱,还请求马岱做自己的部将。他见诸葛亮已经去世,就和马岱一起谋反,来到南郑城下。杨仪读完锦囊,早已知道马岱是埋伏在魏延身边的人,所以依照计策行事,果然成功了。后人有诗说:
诸葛先明识魏延,已知久后反西川。
故留马岱常监守,计应登时斩魏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