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绝对的安全和寂静中,她开始冷静地复盘整个事件。
从嘉尔登酒店的枪声,到贝尔津什参赞的日记,
再到张阿四的落网和那页指向“青瓷会”的日记,
最后到针对她本人的、由那个代号“清道夫”的神秘小组执行的精密恐吓与追杀……
线索如同散落的珠子,被一根无形的线串联起来。
对手的反应速度、资源的调动能力、手段的专业与狠辣,
都指向一个能量巨大、结构严密、且冷酷无情的庞大组织。
“清洁工”的出现,恐怕真的只是这个巨大冰山浮出水面的微小一角。
她意识到,自己无意中触碰到的,可能是一个足以撼动上海乃至更广阔地域格局的深层秘密。
然而,安全屋的庇护,也意味着调查的停滞。
她与外界的信息渠道被彻底切断,如同被拔掉了触角的昆虫,
暂时失去了感知外界危险和获取情报的能力。
她熟悉的线人、信息源,现在都无法联系,也不敢联系。
她赖以生存的记者身份和公开活动平台,也已暂时放弃。
这种从明处转入暗处的被动,让她感到一种有力使不上的焦灼。
但很快,她调整了心态。这段被迫的“潜伏期”,或许并非完全是坏事。
它提供了一个难得的、不受干扰的静思机会。
以往,她总是被各种线索和即时危险推着走,很少有时间沉下心来,
系统地梳理庞杂的信息,挖掘表象之下的深层联系。
她走到那个作为伪装的书籍前,随意抽出一本,里面果然是空心的。
但她需要的不是这个。她回到桌边,打开自己带来的那个藤箱,
从最底层取出一个崭新的、牛皮纸封面的厚笔记本和一支钢笔。这是她为自己准备的“蛰伏期”工具。
晨曦的光芒,透过厚厚的窗帘缝隙,顽强地扩大着它的领地,在桌面上投下一片越来越亮的光斑。
光斑的边缘,恰好落在她刚刚翻开的笔记本的扉页上。
冷秋月拧开钢笔帽,笔尖在空白的纸页上方悬停片刻。
她的目光沉静,脑海中掠过无数个关键词:朱雀控股、孔雀石项目、K先生、
拉脱维亚参赞、青瓷会、清道夫、冰裂纹、蜘蛛网纹路……
最终,笔尖落下,墨水在纸面上洇开一个清晰而有力的字迹。
那是她深入这场迷雾的核心起点,也是她决心在蛰伏中深挖到底的根源:
“朱雀……”
外部世界的威胁暂时被隔绝在这厚重的墙壁之外,
但在这绝对寂静的安全屋内,一场更加深入、更加专注的内心战斗,才刚刚拉开序幕。
风暴眼内的短暂平静,孕育着下一轮更猛烈爆发所需的力量。
本卷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