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笔在口袋里摩擦的声响还在耳膜里回荡,林清歌走进房间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那支笔扔进抽屉最深处。她没开灯,只让电脑屏幕的冷光浮在桌面上,像一层薄霜。
右耳垂还在渗血。
她低头把医用胶带一圈圈缠上耳垂,连同那枚裂开的银质音符一起固定住。血已经凝成暗红的小点,在金属表面拉出细丝,像是被静电吸住的蛛网。耳机戴上去的瞬间,电流杂音“滋”地一声窜进左耳,像是有人在耳道里轻轻刮擦金属。
她没摘。
录音软件刚打开,频谱图就猛地跳了一下,波峰像被什么拽住似的扭曲成钩状。她盯着看了两秒,忽然伸手把耳钉从耳垂上摘下来,轻轻放在麦克风振膜前。空调外机嗡嗡震动,音符跟着颤,发出一种低频的、沙沙的共鸣,像老式收音机调频时的底噪。
“就它了。”她说。
她点开《主权》的残片音频,拖进轨道。那段没公开的独白还在,陈薇薇的声音卡在第二分十七秒,呼吸声清晰得像贴着耳膜。林清歌把耳钉的共振采样新建成一条音轨,叠在最底层,调低音量,只留一丝若有若无的沙沙声。
节奏开始自动同步。
她闭眼,手指在键盘上敲出一串节拍——三下轻,一下重。是《星海幻想曲》的变奏,也是她在天台引导陈薇薇呼吸的节奏。这段音频她早就存好了,是试镜那天蓝牙偷偷录下的。现在,她把它拖进系统,作为“情绪锚点”输入。
屏幕上弹出提示:“声纹溯源模块已激活,是否解析隐藏频率?”
她点了“是”。
分析进度条缓慢推进,系统开始反向拆解《主权》的母带结构。人声层被剥离,底噪被放大,一段极低频的波形浮现出来,像是被压在磁带底层的暗流。林清歌放大波形图,发现它的频率波动和母亲哼唱时的声线高度重合。
她没急着保存,而是把陈薇薇的独白反向导入分析模型。系统短暂卡顿后,输出了一组新的参数:情感波动峰值、声带震颤频率、呼吸间隔的非规律性。这些数据被自动嵌入《主权》的原始结构,像是一把钥匙,拧开了被锁住的母带基因。
“原来真实,才是最高级的加密。”她低声说。
她新建项目,命名为《锈河》。
第一轨是电子节拍,她没用预设鼓组,而是把耳钉共振的沙沙声切片,拼成底鼓节奏。每一拍都带着金属摩擦的质感,像是生锈的链条在拖行。第二轨加入合成器铺底,调成极低的音域,像地下水流过废弃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