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规则共建:制定联盟的“游戏规则”
生态联盟能否持久,关键在于规则。陈默深知,必须在一开始就建立公平、透明、权责清晰的合作机制。
他亲自牵头,与最早表示加入意向的五家核心伙伴,共同起草了《“毛细血管”生态联盟合作公约》。公约的核心内容包括:
· 技术接口标准:明确了数据交换、API调用、安全通信等技术层面的统一规范,确保系统互联互通。
· 数据使用与权属原则:严格界定各方数据在合作中的使用范围、授权方式和所有权归属,核心原则是“未经授权不动用,价值创造共分享”。
· 商业合作与利益分配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的合作项目(如联合解决方案、客户引荐、能力互补交付),设定了清晰的分润模式和决策流程。
· 争议解决机制:约定了联盟内部争议的协商、调解和仲裁流程。
这份公约的制定过程本身就是一次艰难的磨合,各方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担忧。但经过数轮坦诚甚至激烈的谈判,最终达成的共识为联盟的稳定运行奠定了基石。
四、 平台赋能:从简单连接到深度赋能
联盟建立后,“智伞”投入重金打造了一个面向生态伙伴的“开放赋能平台”。
这个平台不仅仅是技术接口的集合,更是一个综合性的支持系统:
· 开发支持:提供标准化的SDK、开发文档和测试环境,降低伙伴的对接成本。
· 能力市场:伙伴可以将自己的特色能力(如某个垂直行业的分析模型、特定的数据清洗服务)封装成标准化模块,在平台上发布,供其他伙伴或客户选用,并从中获得收益。
· 联合解决方案工场:提供协作工具和模板,支持多家伙伴在线协同,快速组合彼此的能力,打造面向特定场景的联合解决方案。
· 知识共享区:联盟内部的成功案例、经验教训、市场洞察在此共享,形成一个共同学习、共同进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