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成长的阵痛——当授权遇到边界

组织结构调整的尘埃尚未完全落定,“价值网络事业群”的新架构便迎来了第一次严峻的考验。这考验并非来自外部市场的狂风暴雨,而是源于内部协同中那些细微却关键的摩擦。

事情的起因,是“智慧农业解决方案部”的负责人,那位在“云山翠冠”项目中表现出色、被破格提拔的年轻干将赵博,与“技术能力中心”负责区块链底层平台的资深专家钱工之间的一场激烈争执。

赵博的团队经过密集的市场调研,锁定了一个极具潜力的新客户——“清源有机农场”。这家农场主打高品质有机蔬菜,直供高端餐厅和精品超市,他们对“价值信任”的需求极为迫切,希望能有一套系统,向他们的客户直观证明其种植过程完全遵循有机标准,杜绝任何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为了快速拿下这个标杆客户,赵博团队承诺在四周内交付一个定制化的溯源验证系统。这个系统需要比“云山翠冠”项目更复杂,它要求实时采集并验证土壤湿度、温度、虫情监测图像等多种物联网数据,并确保这些数据一旦上链便不可篡改。

问题就出在这里。当赵博向“技术能力中心”提交资源申请,要求优先开发支持这种高频、多源物联网数据上链的轻量级解决方案时,遭到了钱工的明确反对。

在公司新设立的联合项目评审会上,钱工扶了扶眼镜,语气冷静而专业:“赵经理,你的需求我理解。但是,目前我们区块链平台的核心架构,是为‘云山翠冠’那样的批次性、关键事件锚点数据设计的。要稳定、高效地处理清源农场要求的这种高频实时数据,现有的链结构和共识机制面临很大压力,需要进行深度优化甚至部分重构。这不在本季度的平台能力建设规划内。按照路线图,这个功能排在三季度之后。”

赵博一听就急了:“钱工,市场不等人!清源农场是我们打开高端有机农业市场的钥匙,竞争对手也在接触他们。如果我们不能快速响应,就会错失良机!只是做一下优化,不能通融一下,优先处理吗?”

“不是通融的问题。”钱工摇头,态度坚决,“技术决策需要严谨。仓促上马,一旦系统在高压下出现性能瓶颈甚至数据丢失,损害的是整个平台的信誉,所有依赖这个平台的前台业务都会受影响。我们不能为了一个项目,动摇根基。必须按照既定的技术路线图走,这是对所有人负责。”

会议不欢而散。赵博觉得中台僵化、官僚,不懂业务紧迫性;钱工则认为前台莽撞、短视,缺乏技术全局观。

类似的摩擦并非个例。另一个新成立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部”,在尝试为一家小型精密零件制造商搭建供应链协同平台时,也需要调用“数据与算法中心”的某些预测性维护算法模型,但被告知该模型尚在内部测试阶段,未达到对外服务的稳定标准,不予开放。解决方案部的同事抱怨中台“捂着自己的宝贝不肯用”,而中台的算法工程师则委屈地觉得前台“只想摘果子,不想参与种树”。

这些看似是部门间的扯皮,实则暴露了在新组织结构下,“授权”与“边界”的深刻矛盾。前台部门被赋予了开疆拓土的责任和权力,他们天然追求速度和灵活性;而中台部门承担着能力沉淀和平台稳定的使命,他们必然强调规范和可持续性。当两者目标不一致时,冲突便难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