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2章 幸运女神的垂青

历史奇人传 山羊02 2007 字 11天前

朱棣欣赏地点了点头,没有再多说什么,转身离开了。但这次短暂的对话,在马和不知道的情况下,已经在他命运的河流中投下了一块决定性的巨石。

自那以后,燕王朱棣开始有意无意地考验马和的学识。有时是在议事间隙,随口问他几句经史子集;有时是在观摩兵法演练后,询问他的看法;甚至在与幕僚讨论星象、地理时,也会让侍立一旁的马和发表见解。

而马和的表现,一次次超出了朱棣的预期。他不仅对儒家经典有着扎实的理解,更展现出对兵法韬略的浓厚兴趣和独到见解。他能清晰地分析《孙子兵法》中的虚实之道,也能谈论历代着名战例的得失。更让朱棣感到惊奇的是,这个来自云南内陆的少年,对天文、地理,尤其是航海,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丰富的知识。他能说出一些海外异域的风物,能辨识星辰以辨方向,所言所论,虽不乏书本上的局限,但其视野之开阔,思路之清晰,远非寻常书生或武将可比。

朱棣不知道的是,这些关于远方、海洋和星空的种子,早已由马和那曾远赴麦加朝圣的祖父和父亲,在他童年的心中种下。如今,在燕王府相对宽松和鼓励“实用之学”的氛围里,这些种子破土而出,疯狂生长。马和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一切能接触到的知识,王府的藏书、往来于北平的各方人才(包括一些懂得航海技术的南方人),都成了他学习的源泉。他深知,自己的命运已然与宫廷、与王府紧密相连,唯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抓住那渺茫的机会,实现内心那个“重于泰山”的誓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燕王府的岁月里,马和逐渐褪去了少年的青涩,成长为一个文武双全、有勇有谋的青年才俊。他不仅以学识智慧见长,因出身云南,本就体格健壮,在朱棣的默许甚至鼓励下,他也开始接触军事训练,弓马骑射亦不落人后。他处事沉稳,心思缜密,又对燕王忠心不二,逐渐从众多内侍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朱棣颇为倚重的亲信,常随侍左右,甚至参与一些机要事务的讨论。

时光荏苒,历史的洪流再次汹涌而至。洪武皇帝朱元璋驾崩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新帝登基,锐意削藩,以巩固中央皇权。一时间,诸位手握重兵的藩王人人自危,尤其是镇守北疆、功勋卓着且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更是成为了削藩政策的首要目标。朝廷不断派出官员接管北平防务,监视燕王府,形势剑拔弩张。

建文元年(1399年),削藩之举已图穷匕见,燕王朱棣被逼至悬崖边缘。在道衍和尚(姚广孝)等心腹的鼓动和支持下,朱棣毅然决定起兵“靖难”,以“清君侧”为名,反抗建文朝廷。

在这场决定大明王朝未来命运的巨大风暴中,马和紧紧跟随在朱棣身边。他的角色,已不仅仅是一个侍奉起居的内官,更是朱棣信赖的参谋和得力干将。他利用自己精通文墨、熟悉舆图的特长,参与军情分析、文书起草;他凭借对兵法的理解,在一些战术讨论中也能提出中肯的建议。

在一次关键战役中,朝廷军队兵多粮足,固守营垒,燕军久攻不下,士气受挫,后勤补给也开始出现困难。朱棣与众将议事至深夜,苦无良策。此时,一直沉默旁听的马和,在得到朱棣示意后,谨慎地开口了。

他分析了敌军粮草囤积的位置和运输路线,指出其守卫虽严,但存在一处因地形而产生的巡查间隙。他大胆建议,选派精锐死士,深夜绕道奇袭敌军粮草大营,不求歼敌,只求纵火焚粮。“敌军粮草若失,数十万大军不战自乱,其势必不能久持。届时我军再全力出击,可获全胜。”

这个计划风险极高,但一旦成功,收益巨大。朱棣权衡再三,被马和的胆识和缜密的分析所说动,采纳了他的建议。是夜,燕军精锐如暗夜幽灵,依计而行,果然成功焚毁了官军的大量粮草。霎时间,朝廷军心大乱,朱棣趁机挥军猛攻,大获全胜,一举扭转了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