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破晓时分

一位年轻的神经外科医生写道:“用它记录并反复拆解导师处理血管瘤的精细动作,每一次慢放、角度切换,都让我有新的领悟。这比看一百遍手术录像更直观!”

一位资深飞机维修工程师留言:“排查复杂故障时,能将资深工程师的‘经验直觉’可视化,标记出他们自己都未必能清晰表述的关键检查点,这对培训新人意义重大!”

这些反馈,远远超出了团队对“工具软件”的预期。用户们使用的词汇是“体验”、“找回”、“领悟”、“直觉可视化”——这些词语,已经无限接近于张涛最初狂想中那个“活”的记忆概念!他们的产品,这个被张涛视为“残次品”的V1.0,竟然真的在用户手中,触碰到了记忆的灵魂维度!

李壮看着这些评价,这个硬汉的眼眶竟然有些湿润,他猛地一拍大腿,吼道:“值了!这几个月的罪没白受!” 张涛则完全呆住了,他反复阅读着那位老雕塑家的文字,身体微微颤抖,泪水无声地滑过他那因熬夜而浮肿的脸颊。那不是悲伤,而是一种被理解的巨大震撼和欣慰——他的孩子,即使被披上了朴素的外衣,其内在的灵魂光芒,依然被真正需要它的人清晰地看到了!

苏小蕊走到王哲身边,递给他一杯水,她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却充满了力量:“我们……我们好像真的创造出了……有价值的东西。”

王哲接过水杯,目光缓缓扫过情绪激荡的团队,最终落在那块记录着用户真实评价的屏幕上。他的超感能力此刻被一种温暖而澎湃的集体情绪所包围——那是混合着成就感、释然、自豪与巨大感动的洪流。他能“听”到,一颗名为“信任”与“价值”的种子,已经随着这些好评,在真实的土壤中扎下了第一缕根须。

“瞬忆V1.0”的成功上线与首批用户好评,如同在漫漫长夜中终于盼来的破晓曙光。它不仅带来了活下去的宝贵现金流,更重要的是,它为团队注入了无价的信心,证明了“哲牛”之路的可行性。

王哲没有沉浸在初战告捷的喜悦中太久。在当晚的简短总结会上,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

“《道德经》有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今天,我们终于为‘哲牛科技’垒起了第一块坚实的泥土,栽下了第一株稚嫩的树苗。用户的认可,是对我们方向最大的肯定,也是我们肩上最沉甸甸的责任。”

他话锋一转,目光投向远方:“但这仅仅是开始。V1.0只是让我们站稳了脚跟。张涛,你的‘深潜者’不能停步,用户的反馈已经指明了更深化的方向。李壮,运维和迭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苏小蕊,市场的闸门已经打开,如何引导这股洪流,是你的下一个课题。”

首战告捷,不是终点,而是号角。它吹响的,是“哲牛科技”从幸存者向真正挑战者迈进的、充满希望与艰险的新征程。曙光已现,前路可期,而他们的脚步,必将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