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的推行,充满了挑战与不确定性。
信任的建立艰难无比。 向陌生文明开放部分学术前沿,无异于将软肋示人。联盟内部保守派强烈反对,担心核心技术泄露,养虎为患。盟友文明也心存疑虑,谈判桌上锱铢必较,对共享知识的范围和深度设置了重重限制。最初的交流,仅限于一些基础的、非核心的宇宙学观测数据共享和通用语言翻译算法的合作开发。
技术与认知的鸿沟难以逾越。 不同文明对能量、物质、信息的理解方式天差地别。一次关于“暗物质衰变对灵能场影响”的联合研讨会上,联盟科学家基于灵子理论的模型,让碳基的“晶簇族”学者如听天书;而“晶簇族”基于晶体共振的能量描述,也让联盟专家摸不着头脑。交流常常陷入“鸡同鸭讲”的尴尬。
然而,林枫和苏晓展现出极大的战略耐心和远见。他们不惜投入重金,组织最顶尖的团队,充当“学术翻译官”和“理论桥梁”,耐心梳理不同体系间的对应关系。联盟主动共享了部分关于“规则结构体”的非核心观测数据(隐去了来源的敏感性),以“深空未知现象研究”的名义,向“星海学城”的初期成员发出合作研究邀请。
转机,出现在一次偶然的突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位联盟的年轻规则数学家,在尝试用新发展的“非欧几何拓扑流形”理论,描述那个诡异结构体时,发现其某个扭曲特征的数学表达,与“流风族”共享的一种描述其种族“意识云”在特定情绪下波动模式的古老诗歌的韵律结构,存在惊人的数学同构性!这个发现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为理解那种“非逻辑”的存在形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基于“模式共鸣”而非“因果逻辑”的视角。
消息在“星海学城”小范围传开,引起了轰动。不同文明的学者开始意识到,超越语言和知识体系的、更深层的“结构共性”或“模式语言”,可能是沟通的关键。交流的重点,逐渐从具体的知识交换,转向了方法论、思维模式乃至宇宙观的碰撞。
就在这时,“星海学城”迎来了第一位重量级的“访客”——来自一个极其古老、以纯粹能量形态存在、被称为“星灵族”的文明学者。这位学者对联盟共享的关于“规则结构体”的数据表现出浓厚兴趣,并用一种联盟从未接触过的、基于“能弦振动谱”的理论,对结构体的稳定性做出了一个大胆预测。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位“星灵族”学者在交流中,无意间提及了一个古老的传说:在其文明的上古记载中,宇宙深处存在一些“规则的伤疤”或“信息的墓碑”,是更古老纪元文明冲突或实验失败留下的“遗迹”,它们有时会“活化”,干扰现世的规则,甚至……吸引某些存在。
“吸引?”苏晓捕捉到这个关键词,立刻通过加密信道与林枫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