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右大捷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的烈火,瞬间燃遍了整个长安。市井巷陌,酒肆茶楼,人人都在热议那“声如惊雷,火光冲天”的神奇火药,以及献上此物的吴王李恪。“吴王”二字,不再仅仅是一个皇室头衔,更与一种令人敬畏的力量紧密相连。
朝堂之上的封赏,更是将这种声望推向了顶峰。加实封,赐金牌,随时奏对——这几乎是皇子所能获得的极致恩宠,其象征意义甚至超过了太子和魏王平日所得。一时间,吴王府门前虽不至于车水马龙,但暗中递送名帖、寻求投效的士子、工匠,乃至一些中低层武将,明显多了起来。
然而,李恪却异常清醒。他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反而更加谨慎。府门依旧把守森严,等闲人等一概不见。他每日的生活轨迹,依旧是在王府与火药作之间两点一线,只是往返的频率更高,停留的时间更长。
皇帝的赏赐和支持,是动力,更是压力。陇右一战证明了火药的价值,也意味着父皇和整个帝国对火药的期待值被拉到了最高。小打小闹的作坊式生产,已经无法满足需求,更无法应对未来可能更广阔的应用场景。
这一日,李恪再次被召入两仪殿。
殿内除了李世民,还有房玄龄、杜如晦、侯君集三位核心重臣。气氛严肃而凝重。
“恪儿,陇右军报,朕与诸公已反复研读。”李世民开门见山,将一份誊抄的详细战报推到御案边缘,“火药之威,确乎惊人。然,李积在军报末尾亦提及,此物使用起来,限制颇多。火箭射程、准头有待提升;‘震天雷’投掷距离有限,且于开阔地带,威力大打折扣;更有甚者,遇风雨天气,引信受潮,几同废铁。”
李恪心中凛然,李积不愧是沙场宿将,眼光毒辣,一眼就看出了早期火器的诸多弊端。他躬身道:“父皇明鉴,李大将军所虑极是。儿臣近日亦在反思,火药武器初现,虽建奇功,然其粗陋不稳,亦是事实。若要真正成为我军之倚仗,非大力改进、标准化生产不可。”
“哦?你有何想法?”房玄龄抚须问道,目光中带着考校。
李恪深吸一口气,知道决定火药乃至自己未来命运的关键时刻到了。他整理了一下思绪,朗声道:
“回父皇,房相。儿臣以为,如今之火药作,附于将作监之下,格局太小,权责不清,物料、人手、研发皆受掣肘。且将作监本职在于营造器玩,与军国利器之研制,宗旨不合。”
他顿了顿,抛出了深思熟虑的方案:“儿臣恳请,于将作监之外,另设一独立机构,专司火药及一切新式军器之研发、试验、定型与监造!此机构当直属于陛下,由兵部协理,汇聚天下能工巧匠、精通格物之才,系统钻研,以期不断推陈出新,使我大唐军械,始终领先于四夷!”
“独立机构?”杜如晦眼中精光一闪,“殿下所言,莫非类似汉代之‘尚方’?然其权责,似乎更为专精。”
“可称之为——‘武备研发院’!”李恪掷地有声地说出了他构想的名字,“其下可分设火药司、机械司、甲胄司、舟车司等,不仅改进现有火药武器,更可研发强弓硬弩、攻城器械、乃至……利于后勤转运之新式车辆工具!凡有利于强军者,皆可研究!”
他描绘的蓝图,已经超出了单纯的火药,指向了一个系统化的军事科技研发体系。这在这个时代,是前所未有的构想!
侯君集听得呼吸急促,作为武将,他太明白一个专司研发先进军器的机构意味着什么了!这简直就是为军队插上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