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武研院

房玄龄与杜如晦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震惊与深思。此子格局,果然不凡!

李世民手指轻轻敲击着御案,目光锐利如鹰,仿佛要穿透李恪的内心:“独立于将作监,直属于朕……恪儿,你可知道,此机构若成,你将手握何等的权柄?又将置身于何等的风口浪尖?”

“儿臣知道!”李恪迎接着父皇的目光,毫不退缩,“然,利器唯有掌握在朝廷手中,掌握在父皇手中,方能真正利国利民!儿臣愿为此机构之首任主官,立下军令状!三年之内,若不能使大唐军械有明显改观,儿臣甘愿领受任何惩处!至于风口浪尖……”

他嘴角勾起一抹坚毅的弧度:“儿臣既然选择了这条路,便早已无惧风雨!只求能为大唐强盛,尽一份心力!”

殿内陷入短暂的沉默。三位重臣都在消化着李恪这石破天惊的提议,以及其中蕴含的巨大野心与风险。

良久,李世民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种决定帝国命运般的沉重:

“准奏。”

两个字,重若千钧!

“即日起,设立‘武备研发院’,秩比正四品下,独立官署,直属于朕!由吴王李恪,兼任武备研发院总办,全权负责一应事务!兵部、户部、将作监及诸司,需全力配合,不得有误!”

“臣等遵旨!”房玄龄、杜如晦、侯君集齐声应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走出两仪殿时,李恪感觉自己的后背已被冷汗浸湿。他成功了!他为自己,也为大唐,争取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平台!

“武研院”的成立,绝非易事。选址、建制、抽调人手、拟定章程……千头万绪。但这一次,有了皇帝的明确旨意和重臣的支持,阻力小了很多。

李恪将火药作的原班人马作为核心班底,整体并入武研院。同时,他通过侯君集,从军中搜罗了一批善于制作、维修军械的底层工匠;通过房玄龄和杜如晦,从工部、将作监调来了一些不得志但确有才华的技术官吏;他甚至让王德暗中留意,招募了一些流落市井、精通算术、机关之术的“奇才异士”。

武研院的选址定在了皇城边缘一处相对独立、占地广阔的旧官署。李恪亲自规划,划分出办公区、研发区、试验区、库房区以及工匠生活区。规章制度的制定更是严格到了极点,尤其是在保密和安全方面,远比之前的火药作更为周密。

在这个过程中,李恪展现出了惊人的组织能力和管理才华。他知人善任,将雷老头提拔为火药司的主事,负责核心的火药研发与生产;让一位从工部调来的、精于营造的老吏负责基建和日常管理;他自己则总揽全局,专注于技术方向的把握和关键项目的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