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看着这名情绪激动的军官,没有斥责,只是平静地问:“丢了火器,你们靠什么去轰击高句丽的城墙?靠什么去覆盖敌人的军阵?靠血肉之躯去填吗?”

队正语塞。

“记住你们是谁!”李恪的声音陡然严厉,“你们是神机营!你们的力量,来自于手中的火器,更来自于使用火器的智慧!天时不利,便要学会利用地利!武器受潮,便要学会在恶劣条件下保存和使用它!敌人狡猾,便要比他们更狡猾!”

他指着阴雨绵绵的山林:“这里,就是你们最好的老师!学会在山林里生存,学会在逆境中战斗!如果连这点考验都经受不住,你们凭什么带着陛下的期望,去辽东建功立业?!”

队正羞愧地低下了头。

“回去!告诉所有弟兄,不想当窝囊废的,就给本王动起来!想办法生火烘干引信,想办法利用地形设伏,想办法找到‘敌人’的弱点!本王只要结果,不要借口!”

李恪的斥责,如同鞭子,抽醒了陷入困境的神机营。士卒们开始真正开动脑筋。他们寻找山洞、岩缝存放火器和火药;利用树皮、油脂制作简易的防潮装置;派出最机灵的士卒,像猎人一样追踪“敌军”的踪迹,分析他们的活动规律。

第四天傍晚,神机营终于抓住了机会。他们利用一处狭窄的山谷,设下埋伏,并以少量士卒为诱饵,成功将一股追击的“敌军”引入了包围圈。虽然天仍下着细雨,但提前做好防潮措施的火绳和引信大部分成功点燃。

小主,

“放!”

随着一声令下,数十枚“掌心雷”从两侧山崖掷下,虽然大部分因为潮湿未能爆炸,但仍有几枚在“敌群”中炸响(训练弹,声响和烟雾效果)。与此同时,预设的“一窝蜂”火箭箱(同样做了防潮处理)也被点燃,虽然齐射效果大打折扣,但那突如其来的尖啸和火光,依旧让习惯了悄无声息袭击的“敌军”出现了瞬间的混乱。

“杀!”神机营士卒如同出笼的猛虎,趁着“敌军”混乱,发起了反冲锋。这一次,他们不再拘泥于阵型,而是以小队为单位,相互掩护,利用地形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近身搏杀(使用包了布头的木棍)。

虽然最终因为“敌军”个体战力更强,神机营依旧付出了不小的“伤亡”,但他们终于第一次,在逆境中,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打出了一次像样的反击!甚至成功“俘虏”了数名“敌军”!

这一刻,所有参与反击的神机营士卒,眼中都重新燃起了火焰!那是一种经历了绝望之后,破茧重生的自信与坚毅!

随后的几天,神机营仿佛脱胎换骨。他们不再是被动挨打的靶子,而是变成了山林中狡猾的猎手。他们学会了伪装,学会了设置各种陷阱,学会了利用火器与冷兵器配合,进行小规模的突击与反突击。虽然依旧无法完全摆脱“敌军”的袭扰,但损失大大降低,行军速度也快了不少。

第七日,当疲惫不堪却眼神锐利的神机营士卒,终于抵达预定集结地时,迎接他们的,是早已等候在此的李恪,以及那三百名扮演“敌军”的北衙禁军老卒。

禁军队列整齐,看向神机营士卒的目光中,少了几分之前的轻蔑,多了几分不易察觉的凝重。这几日,他们同样感受到了这支新军惊人的成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