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刘备称帝,陆逊火攻夷陵

魏纪一

公元221年

春季,正月,魏文帝任命议郎孔羡为宗圣侯,专门负责供奉孔子的祭祀。三月,加封辽东太守公孙恭为车骑将军。开始恢复使用五铢钱。

这时,蜀地传言汉献帝已经遇害,于是,汉中王刘备就为汉献帝发布讣告,穿丧服致哀,并追谥他为孝愍皇帝。随后,群臣争相谈论天下出现的祥瑞征兆,都劝汉中王称帝。前部司马费诗上奏说:“殿下因为曹操父子逼迫君主、篡夺皇位,所以才漂泊万里,聚集有志之士,准备讨伐逆贼。如今大敌还没攻克,却先自立为帝,恐怕会让人心疑惑。从前汉高祖与楚霸王约定,先攻破秦国的人封王。等到攻克了咸阳,俘获了秦王子婴,汉高祖还心怀推让。何况现在殿下还没走出蜀地,就想自立为帝呢!我实在不认为殿下在这个时候应该这样做。”对此,汉中王很不高兴,就把费诗的职位降为永昌郡从事了。夏季,四月丙午日,汉中王在武担山以南即皇帝位,宣布大赦天下,并改年号为章武。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

对此,司马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上天生育万民,他们的势头是不能自己治理自己的,必定会共同拥戴君主来治理。如果君主能够禁止暴力的行为、消除祸害以保全百姓的生命,奖赏善举、惩罚恶行使社会不至于发生混乱,这就可以称为君主了。因此夏、商、周三代之前,天下的诸侯,何止一万个,凡是拥有百姓和国家的,都统称为君。统合万国而统治他们,制定法令和制度,颁布号令,天下没有敢违抗的,这样才能称为王。王的德行衰落之后,强大的国家能率领诸侯尊崇天子的,就称为霸。所以自古以来,天下混乱,诸侯以武力相争,有的时代长时间没有王,本来也是很多的。秦朝焚书坑儒,汉朝兴起后,学者开始推究五德相生相克的学说,认为秦朝是闰位,处于木德和火德之间,是霸而不是王,于是正统与闰位的争论就兴起了。到了汉朝灭亡之后,三国鼎立。随后,晋朝失去了对天下的控制,五胡战乱纷扰,差点亡我种族。南朝宋、北魏以后,天下开始南北分治,各自有各自国家的历史,而且他们之间互相排斥,南方称北方为“索虏”,北方称南方为“岛夷”。朱氏取代唐朝,导致天下四分五裂,沙陀人进入汴京,被比作共工、王莽,他们的国运年数都被舍弃不算,这些都是偏袒自己的片面之词,不是公正的通论。

我脑子愚钝,实在不足以辨别前代的正统与闰位,私下认为如果不能使九州统一,都只是有天子的名号,而没有天子的实质。虽然华夏与夷狄、仁厚与残暴、大小与强弱,或许时代不同,但总归和古代的列国没有区别,岂能单独尊崇某一国称为正统,而其余的都视为僭伪呢!如果以自上而下的传授继承为正统,那么陈朝继承谁呢?拓跋氏继承谁呢?如果以居于中原为正统,那么刘渊、石勒、慕容氏、苻氏、姚氏、赫连氏所占据的土地,都是五帝、三王的旧都。如果以道德为标准区分正统与否,那么狭小的国家中,必定有贤明的君主;三代的末期,难道没有邪僻的君主吗!因此正统与闰位的争论,从古到今,没有能说清其中道理、确定得让人无法动摇的。我现在所记述的,只是想叙述国家的兴衰,记载百姓的祸福,让读者自己辨别善恶得失,以此作为劝诫,不像《春秋》那样设立褒贬的法则,把乱世拨乱反正。正统与闰位的问题,不是我敢妄议的,只是根据事实叙述功业罢了。周、秦、汉、晋、隋、唐,都曾统一九州,传位给后代,子孙虽然衰弱流亡,但他们仍然可以继承祖宗的基业,有继承恢复的希望,四方与他们争夺天下的,都是他们原来的臣子,所以完全可以用天子的制度来记载他们。其余那些土地相当、德行相近,不能统一,名号没有差别,本来就不是君臣关系的,都用列国的制度来处理,彼此在地位上是对等的,没有贬低或抬高,希望不要歪曲事实,接近最公正的态度。然而天下分裂的时候,不能没有年、时、月、日来记录所发生事情的先后。根据汉朝传位给魏,魏传位给晋,晋传位给宋直到陈,陈被隋取代,唐传位给梁直到周,周被大宋继承,所以不得不采用魏、宋、齐、梁、陈、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年号来记载各国的事情,不是尊崇这些而贬低那些,有正统与闰位的区别。汉昭烈帝的汉朝,虽然说是中山靖王的后代,但家族关系疏远,不能记载他的世系辈分和名位,也就像宋高祖刘裕自称是楚元王的后代,南唐烈祖李昪自称是吴王李恪的后代一样,其中的是非难以分辨,所以我不敢把他与汉光武帝刘秀和晋元帝司马睿相比,让他继承汉朝的遗统。

此时,孙权从公安迁都到鄂县,并将鄂县改名为武昌。

五月辛巳日,汉主刘备立夫人吴氏为皇后。吴皇后是偏将军吴懿的妹妹,原本是刘璋兄长刘瑁的妻子。立儿子刘禅为皇太子。给太子娶车骑将军张飞的女儿为太子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初,魏太祖曹操进入邺城时,魏文帝曹丕还是五官中郎将,见到袁熙的妻子中山人甄氏容貌美丽,对她是十分喜爱,太祖便为他聘娶了甄氏,甄氏生下了儿子曹叡。等到魏文帝即位后,安平人郭贵嫔受到宠爱,甄夫人则是被留在邺城,不能见到文帝,因失意而有怨言。郭贵嫔便趁机诋毁她,文帝大怒。六月丁卯日,就派遣使者赐死了甄夫人。

魏文帝因为宗庙在邺城,便在洛阳建始殿祭祀太祖曹操,仪式如同祭祀自家祖先的礼节。

戊辰日是月末,发生了日食。有关部门上奏请求罢免太尉,魏文帝下诏说:“灾异的发生,是上天谴责君主,你们却把过错推给辅佐君主的大臣,这难道符合夏禹、商汤归罪于自身的道理吗!命令百官各自虔诚地履行职责。以后再有天地灾异,不要再弹劾三公。”

汉主立儿子刘永为鲁王,刘理为梁王。

汉主即位之后,就为关羽的死感到耻辱,便准备攻打孙权。翊军将军赵云说:“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如果先消灭魏国,那么孙权自然会归服。如今曹操虽然已死,但他的儿子曹丕篡夺皇位,我们应当顺应民心,早日夺取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以讨伐叛逆,关东的义士必定会携带粮食、驱策战马以迎接王师。实在不该放下魏国,先和吴国交战。吴蜀战事一旦爆发,就不能仓促结束,这不是上策。”群臣中劝谏的人很多,但是汉主都不听从。广汉郡的处士秦宓陈述天时对作战必定不利,被治罪下狱囚禁,后来才被赦免释放。

当初,车骑将军张飞的雄壮威猛仅次于关羽;关羽善待士兵却对士大夫十分傲慢,张飞敬重君子却不体恤军人。汉主常常告诫张飞说:“你刑罚杀戮已经很过度了,又天天鞭打士兵,却还让他们在身边侍奉,这是招致祸患的做法啊。”对此,张飞仍不改正。汉主将要讨伐孙权,便命张飞率领一万人从阆中出发,到江州与大军会合。临出发前,他帐下的将领张达、范强杀死了张飞,带着他的首级顺流而下投奔了孙权。汉主听到张飞营中都督的上表,悲痛的说:“唉,张飞死了!”

对此,陈寿评论说:关羽、张飞都号称是万人敌,是当世的勇猛臣子。关羽曾报效曹公,张飞曾义释严颜,他们二人都有国士的风范。然而关羽刚愎自用而骄傲自大,张飞暴躁而缺乏恩惠,最终因自身的短处招致失败,这是事理和命运的常态。

秋季七月,汉主亲自率领各路军队攻打孙权,孙权派遣使者向汉主求和。南郡太守诸葛瑾给汉主写信说:“陛下认为关羽的亲疏,与汉献帝相比如何?荆州的大小,与天下相比哪个更重要?如果都该仇恨的话,应当先恨谁、后恨谁?如果能弄清这几点,事情就易如反掌了。”但是汉主不听。当时有人传言诸葛瑾另派亲信与汉主私下联系,孙权说:“我与诸葛子瑜有生死不变的盟誓,子瑜不会辜负我,就像我不会辜负子瑜一样。”但谣言还是传到了外面,陆逊上表说明诸葛瑾必定没有干这种事,建议孙权采取措施以消除疑虑。孙权回复说:“子瑜与我共事多年,恩情如同骨肉,彼此之间非常了解。他的为人,不符合道义的事不做,不符合道义的话不说。从前刘备派诸葛亮到吴国,我曾对诸葛瑾说:‘你与孔明是亲兄弟,况且弟弟跟随兄长,从道义上讲是顺理成章的,为什么不留下孔明?孔明如果留下跟随你,我会写信向刘备解释,他想必会尊重孔明的意愿。’子瑜回答我说:‘弟弟诸葛亮已经投身于刘备,双方确立了君臣名分,从道义上讲不会有二心。弟弟不留下,就像我不会投奔刘备一样。’他的话足以贯通神明,现在怎么会做出这种事呢!前些天收到诽谤他的书信,我立即封好交给子瑜,并亲手写了信给他。我与子瑜可说是神交,不是外人的言论能离间的。我知道你心意恳切,就把你的上表封好给子瑜看,好让他了解你的意思。”

汉主派遣将军吴班、冯习在巫县打败了孙权的将领李异、刘阿等人,随后进军秭归,兵力有四万多人,武陵郡的蛮夷都派使者前来请求派兵协助。孙权任命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并授予他符节,让他统领将军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抵御汉军。

这时,皇弟鄢陵侯曹彰、宛侯曹据、鲁阳侯曹宇、谯侯曹林、赞侯曹兖、襄邑侯曹峻、弘农侯曹斡、寿春侯曹彪、历城侯曹徽、平舆侯曹茂,都进爵为公;安乡侯曹植改封为鄄城侯。

当初,魏文帝曹丕诏令群臣,让大家预测刘备是否会为关羽报仇而讨伐孙权,众人商议后都认为:“蜀国是个小国,名将只有关羽。关羽战死、军队溃败后,国内忧愁恐惧,没有理由再出兵了。”只有侍中刘晔说:“蜀国虽然地域狭小、势力薄弱,但刘备的谋略是想凭借武力来强大自己,势必会出兵以显示自己还有实力。况且关羽与刘备,名义上是君臣,恩情却如同父子。关羽被杀,刘备不能为他兴兵报仇,就不符合他们始终如一的情分了。”

小主,

八月,孙权派使者向魏国称臣,用谦卑的言辞呈上奏章,还送回了于禁等人。朝廷大臣都表示祝贺,只有刘晔说:“孙权无故请求归降,一定是内部有急难。孙权之前袭击杀死了关羽,刘备必然会大举出兵讨伐他。东吴外面有强大的敌人,部众人心不安,又担心我们趁机进攻,所以才献出土地请求投降,一来可以阻止我们出兵,二来可以借我们的援助,增强自己的势力,以迷惑敌人。如今天下三分,我们占有十分之八的土地,威震海内;吴国和蜀国各自保住一个州,凭借山脉和河流作为屏障,一旦有危急情况就互相救援,这是小国得以生存的有利条件。如今他们却自己互相攻打,这是上天要灭亡他们啊,应当大举出兵,直接渡过长江袭击吴国。蜀国从外面进攻,我们从里面偷袭,吴国的灭亡超不过十天一个月。吴国灭亡了,蜀国就孤立了,如果分割吴国的一半土地给蜀国,蜀国本来也不能长久存在,何况到时候蜀国只得到吴国的外围之地,我们却能得到吴国的核心地区呢!

魏文帝说:“人家向我称臣投降,我却去讨伐他,会让天下想要前来归顺的人产生疑虑,不如暂且接受吴国的投降,然后偷袭蜀国的后方。”刘晔回答说:“蜀国距离远而吴国距离近,蜀国又听说中原王朝讨伐吴国,就会撤兵返回,我们根本无法阻止他们。如今刘备已经发怒,出兵攻打吴国,他听说我们讨伐吴国,知道吴国必定会灭亡,将会高兴地进军和我们争夺分割吴国的土地,一定不会改变主意,抑制怒火去救援吴国。”但是魏文帝不听。

此时,于禁的胡须头发都白了,容貌憔悴,见到魏文帝,哭泣着叩首。魏文帝用荀林父、孟明视的故事安慰他,并任命他为安远将军,让他到北边的邺城去拜谒高陵。魏文帝预先让人在高陵的屋子里画上关羽打胜仗、庞德发怒、于禁投降的情景。于禁看到后,羞愧怨恨发病而死。

对此,司马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于禁率领几万大军,战败后不能以死殉节,反而向敌人投降,后来又回到魏国。魏文帝废掉他可以,杀死他也可以,却在陵墓的屋子里作画羞辱他,这就有失作为君主的风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