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58年
春季,正月,文钦对诸葛诞说:“蒋班、焦彝认为我们不能突围而出,全端、全怿又率领部众投降了敌人,这正是敌军没有防备的时候,现在可以出战了。”诸葛诞和唐咨等人都认为是这样,于是大规模制造进攻器械,连续五六天日夜攻打南面的包围工事,想要突破包围冲出去。包围工事上的各军从高处发射石车、火箭,迎面烧破了他们的进攻器械,箭和石头像雨一样落下,死伤的人遍地都是,血流满了壕沟,最终还是没能突围。城内的粮食渐渐耗尽,出城投降的有几万人。文钦想把北方人全部遣送出去,以节省粮食,好和吴人一起坚守,但诸葛诞不听,两人因此产生了争执和怨恨。文钦一向和诸葛诞有矛盾,只是因为计谋而合作,事态紧急时就更加相互猜疑。文钦去见诸葛诞商议事情,诸葛诞就杀了文钦。文钦的儿子文鸯、文虎率兵在小城中,听说父亲被杀,就率兵赶来;但部众不听从他们的指挥,于是两人独自逃走,翻过城墙出城,向司马昭投降。军吏请求诛杀他们,司马昭说:“文钦罪不容诛,他的儿子本来也应该被杀;但文鸯、文虎因为走投无路而来投降,而且城池还没攻下,杀了他们会坚定城内人的决心。”于是赦免了文鸯、文虎,并让他们率领几百名骑兵在城下巡视,还呼喊说:“文钦的儿子尚且没有被杀,其他人还怕什么!”司马昭又上表任命文鸯、文虎为将军,并赐给他们关内侯的爵位。城内的人都很高兴,但一天比一天饥饿困窘。司马昭亲自到包围工事那里,看到城上持弓的人不射箭,就说:“现在可以进攻了!”于是四面进军,同时击鼓呐喊登上城墙。二月乙酉日,魏军攻下了寿春城。诸葛诞窘迫危急,单人匹马率领部下突破小城想要逃出,司马胡奋的部兵攻打并斩杀了他,诛灭了他的三族。诸葛诞麾下的几百人,都拱手排成队列,不投降,魏军每斩杀一人,就问剩下的人降不降,但他们最终还是没有改变主意,直到全部被杀。吴将全诠说:“大丈夫接受君主的命令,出兵救人,既然不能取胜,又束手向敌人投降,这是我所不取的。”于是脱下头盔,冲入敌阵而死。唐咨、王祚等人都投降了。吴国的士兵投降的有一万人,魏军缴获的兵器装备堆积如山。
司马昭当初包围寿春时,王基、石苞等人都想加紧进攻,司马昭认为“寿春城坚固而且兵力众多,进攻必然会使兵力受挫;如果有外部的敌人来援,就会内外受敌,这是危险的做法。如今三个叛贼聚集在一座孤城中,上天或许是要让他们一同被杀,我应当用周全的计策牵制他们。只需坚守三面,如果吴国的贼兵从陆路而来,军粮必然很少;我用游击骑兵断绝他们的运输,可以不战而打败他们。吴国的贼兵被打败,文钦等人就必然会被擒获了!”于是命令各军按兵不动坚守阵地,最终没有费力进攻就攻下了寿春城。议论的人又认为“淮南地区屡次发生叛乱,吴国士兵的家室在江南,不能放他们回去,应该把他们全部活埋。”司马昭说:“古代用兵,使敌人整个国家降服是上策,只诛杀其中的首恶罢了。吴国的士兵即使能够逃回去,也正好可以显示中原的大度。”现在一个人也没有杀,还把他们分散安置在三河附近的郡县居住。任命唐咨为安远将军,其余的副将都给予了相应的职位和称号,众人对此都心悦诚服。那些被诸葛诞胁迫的淮南将士吏民,都被赦免了。司马昭听任文鸯兄弟收敛父亲的遗体。还供给他们车辆和牛,好让他们送父亲的遗体回故乡安葬。
拿下寿春城后,司马昭就给王基写信说:“当初议论的人纷纷提出不同意见,请求转移阵地的人很多,当时我没有亲临前线,也认为应该这样。将军深思熟虑其中的利害关系,独自坚持固定的志向,上违背诏命,下拒绝众人的建议,最终能够制服敌人擒获贼寇,即使是古人所记述的,也不过如此。”司马昭想派遣各军轻装深入,招纳迎接唐咨等人的子弟,趁着机会有消灭吴国的趋势。王基劝谏说:“从前诸葛恪趁着东关的胜利,竭尽江南的兵力来围攻新城,城既没有攻下,而部众死了大半。姜维凭借洮西的胜利,轻装深入,因为粮饷跟不上,导致军队在上邽覆灭。大胜利之后,上下都会轻敌,轻敌就会对困难考虑不深入。如今贼兵在外面刚刚失败,内部的祸患还没有消除,这正是他们加强防备、深思熟虑的时候。而且军队出征已经超过了一年,人们都有回家的念头,如今俘虏了十万人,罪人已经得到了惩罚,自历代征伐以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保全兵力独自取胜的盛大局面。武皇帝在官渡打败袁绍,自己认为所获得的东西已经很多了,便不再追击,就是害怕挫伤自己的威势。”司马昭于是停止了行动,并任命王基为征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进封东武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对此,习凿齿说:君子认为司马大将军在这次战役中,可以说是能够用道德来进攻了。建立功业的人方法不同,各自有所崇尚而不能相互兼并。所以极力炫耀武力的雄主,会因为不仁而灭亡;保存道义的国家,会因为懦弱退缩而丧失。如今一次征战就擒获了三个叛贼,大量俘虏了吴国的部众,威势席卷了淮浦地区,俘获了十万人,可以说是壮大了魏国的国力。但还没来得及安坐,就奖赏了王基的功劳;对吴人施加恩惠,结交异族的感情;宠爱文鸯、安葬文钦,忘记了过去的嫌隙;不追究诸葛诞部众的罪过,使扬州的百姓心怀愧疚。功劳高大而人们乐于看到他的成功,业绩广大而敌人也怀念他的恩德。武力的威慑已经施展,文德的谋划又很和谐,推行这样的方法,天下还有谁能够抵挡呢!
司马昭攻克寿春,钟会的谋划居多;司马昭对他的亲近和待遇日益深厚,便把他当作心腹委任重任,当时的人把他比作张子房。
蜀汉的姜维听说诸葛诞死了,便退回成都,再次被任命为大将军。
夏季五月,魏国诏令任命司马昭为相国,封晋公,食邑八个郡,加授九锡;司马昭先后九次推辞,这才作罢。
秋季七月,吴主封已故齐王孙奋为章安侯。
八月,魏国任命骠骑将军王昶为司空。
魏国又诏令任命关内侯王祥为三老,郑小同为五更,魏帝率领群臣亲临太学,举行养老乞言的礼仪。郑小同是郑玄的孙子。
这时,吴国的孙綝因为吴主亲自处理政事,多次对他提出责问,心里非常害怕;从镬里返回后,就称病不上朝了,只是派弟弟威远将军孙据进入仓龙门守卫,武卫将军孙恩、偏将军孙干、长水校尉孙闿分别驻守各个军营,想要以此巩固自己的地位。吴主非常憎恶他,于是追究朱公主死亡的原因,全公主害怕地说:“我实在不知道,都是朱据的两个儿子朱熊、朱损告发的。”当时朱熊任虎林督、朱损任外部督,吴主把他们都杀了。朱损的妻子,就是孙峻的妹妹。孙綝劝谏,但吴主不听,因此孙綝更加害怕了。
吴主在暗地里和全公主以及将军刘丞谋划诛杀孙綝。全皇后的父亲全尚担任太常、卫将军,吴主对全尚的儿子黄门侍郎全纪说:“孙綝专权跋扈,轻视我。我之前命令他迅速上岸,去援助唐咨等人,他却留在湖中一步也不上岸;又把罪责推给朱异,并擅自杀死功臣,还不先上表奏报;还在桥南修建府第,也不再上朝拜见。他行事如此放肆,对我没有半点敬畏之心,我不能再忍受了,现在计划除掉他。你父亲担任中军都督,让他秘密整顿兵马,我会亲自出宫到桥边,率领宫中侍卫的虎骑、左右无难营的士兵突然包围孙綝,制作版诏命令孙綝统领的部下都解散,不许动手。这样一来,自然能成功拿下他。你去传达命令,只需要让他保密就行!你向你父亲宣读诏令,不要让你母亲知道;女人既不懂大事,而且她是孙綝的堂姐,万一事情泄露出去,对我的危害可不小!”全纪接受诏令后告诉了全尚。全尚没有深谋远虑,就把这事告诉了全纪的母亲,他母亲派人秘密告诉了孙綝。
九月戊午日,孙綝连夜派兵袭击全尚,并将他抓获,另派弟弟孙恩在苍龙门外杀死刘丞,到天亮时,就包围了皇宫。吴主大怒,上马带箭执弓想要出去,还说:“我是大皇帝的嫡子,在位已经五年,谁敢不服从我!”侍中近臣以及乳母一起拉扯着阻止他,他才没能出去,吴主叹息怒吼,不肯进食,骂全皇后说:“你父亲昏庸无能,败坏了我的大事!”又派人去叫全纪,全纪说:“我父亲接受诏令却不谨慎,辜负了皇上,没有脸面再相见。”于是就自杀了。随后,孙綝派光禄勋孟宗祭告太庙,废黜吴主为会稽王。召集群臣商议说:“少帝荒唐多病,昏乱无道,不能处在皇位上,继承宗庙祭祀,我已经禀告先帝废黜了他。各位如果有不同意见,就提出异议。”群臣都震惊恐惧,说:“只听将军的命令!”孙綝派中书郎李崇夺取吴主的玺绶,把吴主的罪状布告远近各地。尚书桓彝不肯署名,孙綝发怒,就杀了他。典国施正劝孙綝迎接琅邪王孙休继位,孙綝听从了他的建议。己未日,孙綝派宗正孙楷和中书郎董朝到会稽迎接琅邪王。派将军孙耽送会稽王孙亮前往封国,孙亮当时十六岁。并把全尚迁徙到零陵,不久又追杀了他,把全公主迁到豫章。
冬季十月戊午日,琅邪王行进到曲阿,有位老人拦住王叩头说:“事情拖延久了就会发生变故,天下人都在翘首期盼,希望陛下火速前行!”琅邪王认为他说得对。当天,便行进到布塞亭。孙綝因为琅邪王还没到,就想进入富中居住,于是召集百官商议,众人都惶恐失色,只是唯唯诺诺而已。选曹郎虞汜说:“明公您是国家的伊尹、周公,身处将相之位,拥有废立的权威,将要上安宗庙,下惠百姓,大小官员都欢欣鼓舞,自认为又见到了伊尹、霍光。如今迎接的君王还没到,您却先入宫居住,这样一来,就会让群臣人心动摇,众人听闻后会产生疑惑,这不是长久保持忠孝、扬名后世的做法啊。”孙綝听了心里虽然不高兴,但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虞汜是虞翻的儿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随后,孙綝命令弟弟孙恩代理丞相事务,率领百官用皇帝的车驾仪仗在永昌亭迎接琅邪王。修建宫殿,用武帐作为便殿,并设置御座。己卯日,琅邪王到达便殿,在东厢休息。孙恩献上玺符,琅邪王三次辞让,这才接受。随即,群臣按次序引导,琅邪王登上乘舆,百官在旁陪侍。孙綝率领一千士兵在郊外半路迎接,在道旁下拜;琅邪王也下车回拜。当天,琅琊王登上正殿,宣布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永安。孙綝自称“草莽臣”,到宫殿上书,献上印绶、节钺,请求退避贤才之路。吴主召见并安慰劝谕他,同时下诏任命孙綝为丞相、荆州牧,增加食邑五个县;任命孙恩为御史大夫、卫将军、中军督,封县侯。孙据、孙干、孙闿都被任命为将军,封侯。又任命长水校尉张布为辅义将军,封永康侯。
在此之前,丹杨太守李衡多次因事冒犯琅邪王,他的妻子习氏劝谏他,可李衡不听。琅邪王上书请求迁居其他郡,朝廷下诏将他迁到会稽。等到琅邪王即位,李衡心里就非常担忧恐惧,对妻子说:“我不听你的话,以至于到了这个地步。我想逃奔魏国,你觉得怎么样?”妻子说:“不行。你本来是平民百姓,先帝破格提拔你,你已经多次对琅邪王无礼,现在又反过来猜疑,叛逃求生,这样北归魏国,又有什么脸面见中原之人呢!”李衡说:“那有什么办法?”妻子说:“琅邪王一向喜好善行,爱慕美好的名声,正想在天下人面前显示自己的贤德,终究不会因为私人恩怨杀你,这是很明显的。你可以把自己囚禁起来送到监狱去,在上表陈述以前的过失,公开请求治罪。这样的话,你反而会被优待宽恕,不只是能活命而已。”李衡听从了她的建议。吴主下诏说:“丹杨太守李衡,因为过去的嫌隙,把自己囚禁到司败那里。春秋时管仲射齐桓公带钩、寺人披斩晋文公衣袖,但他们后来都能为君主效力,你还是回到郡里去吧,不要自己胡乱猜疑。”又任命他为威远将军,授予棨戟。
己丑日,吴主封已故南阳王孙和的儿子孙皓为乌程侯。
这时,群臣上奏请求立皇后、太子,吴主说:“我以微薄的德行,继承大业,执政时间不长,恩泽还没有广施,后妃的称号、太子的位置,不是当务之急。”有关部门坚持请求,吴主始终没有同意。
孙綝献上牛酒拜见吴主,吴主没有接受,孙綝就把牛酒送到左将军张布那里。酒喝到酣畅时,孙綝口出怨言说:“当初废黜少帝时,很多人劝我自己称帝。我因为陛下贤明,所以迎接他来继位。皇帝没有我就不能即位,现在我献上礼物却被他拒绝,这和普通大臣没什么两样,我应当再另做打算了。”张布把这话告诉了吴主,吴主怀恨在心,担心他发生变故,便给他多次给予了赏赐,以安抚他。戊戌日,吴主下诏说:“大将军掌管中外诸军事,事务繁多,现加授卫将军、御史大夫孙恩为侍中,和大将军分别处理各项事务。”有人告发孙綝心怀怨恨,后悔侍奉皇上,想要谋反,吴主就把告发的人抓起来交给孙綝,孙綝杀了他,从此更加恐惧,借着孟宗的名义请求出京驻守武昌,吴主同意了。随即,孙綝便命令他所统领的中营精兵一万多人,都整装待发,又取出武库中的兵器,吴主都下令供给。孙綝请求派中书两郎掌管荆州诸军事,主管官员上奏说中书郎不应外出任职,吴主特意批准了。孙綝的所有请求,没有一样不被允许的。
将军魏邈劝吴主说:“孙綝驻守在外,一定会发生变故。”武卫士施朔也告发孙綝谋反。吴主将要讨伐孙綝,秘密询问辅义将军张布的意见,张布说:“左将军丁奉,虽然不擅长文书官吏的事务,但谋略过人,能决断大事。”吴主听了后便召见丁奉,把情况告诉了他,并且询问应对的计策。丁奉说:“丞相兄弟及其党羽势力强盛,恐怕人心不一,不能仓促制服;可以趁着腊祭集会,有陛下的卫兵在场,趁机诛杀他。”吴主听从了这个建议。
十二月丁卯日,建业城中有谣言说腊祭集会时会发生变故,孙綝听到后,就很不高兴。夜里,突然刮起了大风,大风掀翻了房屋,扬起了沙石,孙綝见状就更加恐惧了。戊辰日,腊祭集会,孙綝称病没有去;吴主强行要他前来,一连派了十多批使者去催促,孙綝没有办法,就准备入宫,部下劝阻他。孙綝说:“国家多次下令,我不能再推辞。可以预先整顿士兵,让府中起火,借着这个机会就能迅速返回。”于是就入宫去了,不久府中果然起火,孙綝请求出去处理,吴主说:“外面的士兵很多,不用麻烦丞相亲自前去。”孙綝起身离席,丁奉、张布示意左右侍从把他捆绑起来。孙綝叩头说:“希望把我迁徙到交州。”吴主说:“你为什么不把滕胤、吕据迁徙到交州呢!”孙綝又说:“希望沦为官奴。”吴主说:“你为什么不把滕胤、吕据沦为官奴呢!”于是斩杀了孙綝。吴主拿着孙綝的首级,对他的部下说:“凡是和孙綝同谋的人,都赦免。”听到这话,放下兵器投降的有五千人。孙闿乘船想向北投降,最终被追杀而死。随后,下令诛灭孙綝三族,并挖开孙峻的棺材,取出他的印绶,砍碎棺材后再埋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己巳日,吴主任命张布为中军督。并改葬诸葛恪、滕胤、吕据等人,那些因受诸葛恪等人事件牵连而被迁徙到远方的人,把他们全部召回。朝臣中有人请求为诸葛恪立碑,吴主下诏说:“诸葛恪在盛夏出兵,士兵损伤惨重,却没有一点功劳,不能说他有能力;接受托孤的重任,却死在小子手里,不能说他有智谋。”于是这事就搁置了。
当初,汉昭烈帝刘备留下魏延镇守汉中,都在各个营垒部署兵力来抵御外敌,敌人如果来进攻,使他们无法进入。到兴势之战时,王平抵御曹爽,都沿用这种制度。到姜维掌权时,建议认为“交错防守各个营垒,只可抵御敌人,不能获得大的胜利。不如让各营垒在得知敌人到来后,都收兵积粮,退守汉、乐二城,任凭敌人进入平原,再用重兵把守关口来抵御他们,再派游击军队从侧面出击,伺机袭击敌人的薄弱之处。敌人攻关不下,野外没有散落的粮食,就要从千里之外运粮,身心自然会疲惫;等到他们撤退的时候,各城再一起出兵,与游击军队合力追击,这才是歼灭敌人的办法。”于是汉主命令督守汉中的胡济退守汉寿,监军王含驻守乐城,护军蒋斌驻守汉城。
公元25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