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再会

九两金 是我老猫啊 5563 字 13天前

陈九独自一人,跪在祠堂的地上。

送走了阿妈,他又独自在这里沉默。

和母亲的对话,让他心中那份被刻意压抑的情感,如海潮般翻涌上来。

成家。

他先是想起艾琳,随后又被他固执地抹去。随后又想起林怀舟那张清晰、倔强的脸。

他想起那夜,她被扶下马,初一露面时的惊艳。

想起在有一日,她固执地要跟张阿彬上船,在风浪中要亲眼见证那些渔获出水。

想起在捕鲸厂无数个面临危机的日夜里,她就站在自己身后,不多言语,却用行动表达着最坚定的支持。

母亲想要一个儿媳,一个能为陈家传宗接代的传统妇人。

她更需要一个陈家血脉的延续,他是陈家这一房的独子。

他死了,这支血脉就断绝,他知道这对于母亲和先人的残酷。

可是……爱一个人,对他而言,是一件太过奢侈,也太过危险的事情。

他正在一条布满荆棘的独木桥上行走,脚下是万丈深渊。

他不能有弱点,不能有牵挂。一个领袖,一旦有了私情,就等于将一把刀柄递到了敌人手中。

他若娶妻生子,他的妻儿,便会成为他最致命的软肋。

他已经习惯了这身黑色的衣服,习惯了身上永远带着一股洗不掉的鱼腥和硝烟味。

——————————

母亲提起林先生,他知道母亲不喜,但仍然催促他给一个名分。

他爱她吗?

陈九在心里问自己。

他不知道那是不是爱。

他只知道,当他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这里时,在看到她的时候,心中那块紧绷的弦才会稍稍松弛。

他只知道,当他做出那些冷酷无情的决定,手上沾满鲜血时,想到她或许能理解,内心的罪恶感才会减轻一分。

她是他黑暗世界里的一点微光,是他冰冷算计中的一丝暖意。

但这一点光和暖,也可能将他引向毁灭。

未来的危机四伏,排华的浪潮只会越来越高,冲突和流血不可避免。

选举权等于痴人说梦,再发展下去,只会愈发艰难。

他已经做好了牺牲一切的准备,包括他自己。

他又怎能自私地将她拉入这个注定血腥的漩涡中心?

他闭上眼睛,仿佛能看到未来的景象:斗争,斗争,还是斗争,明枪暗箭……

_____________

沉默,仍旧是沉默。

香案上,摆着几盘码得整整齐齐的咸鱼干和晒干的虾米,还有一碗盛得冒尖的白米饭。

青烟笔直地升腾,在空旷的祠堂里盘旋、缭绕,最终散入屋顶的黑暗中。

陈九的目光,落在香案后方那些密密麻麻的灵牌上。

陈氏,已经死了太多太多的人,死了太多太多的青壮。

他亲眼见过那些女人的苦,也亲眼见过母亲日日夜夜的眼泪,才更心痛,更畏惧。

……

陈九看着那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心中却泛不起半点温情,只觉得一阵阵的荒谬与刺痛。

他陈九,一个在新会咸水寨烂泥地里打滚长大的渔家仔,一个双手沾满了血腥、从古巴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亡命徒,一个在金山这片人食人的土地上靠刀枪杀出一片立足之地的“九爷”,

如今,却要在这里,在这座用血与火换来,新立的简陋祠堂里,扮演一个孝子贤孙的角色。

何其可笑。

他想起阿爸。那个一辈子只懂得跟风浪搏命的男人,最大的愿望,不过是能在年节时,买上两斤肥猪肉,在陈家祠堂里,给列祖列宗磕个响头。

可他至死,都没能走出那片咸水。

他又想起自己。

从踏上那艘开往古巴的猪仔船开始,他就已经将自己的命,自己的思念,一同抛在了那片茫茫的大洋之中 。

他曾以为,自己这辈子,都会像一根无根的浮萍,要么在异国他乡的血污里腐烂,要么被某一颗不知从何而来的子弹打穿头颅,最终连一块埋骨的薄碑都不会有。

可现在,他不仅活了下来,还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重新立起了陈家的祠堂。

这祠堂,是用什么换来的?

是用古巴甘蔗园里上百条华工的冤魂,是用感恩节之夜唐人街流淌成河的鲜血,是用巴尔巴利海岸区那场大火里烧焦的尸骸,是用那些信任他、跟随他、最终却倒在他身前身后,连名字都来不及记住的兄弟们的性命,硬生生堆砌起来的 。

每一次闭上眼,那些狰狞的面孔,那些绝望的嘶吼,都会在他脑海里翻腾。

他知道,自己早已不是那个只会撒网捕鱼的陈九了。

他的手上,沾了太多的血,心里,也装了太多的鬼。

这不只是陈家一姓的祠堂,这是无数人鲜血托举的短暂的“平和”。

祠堂外的喧嚣声,隔着厚重的木门,隐隐约约地传了进来。

汉子们出海的号子声,妇人们浣洗衣物的说笑声,孩子们在晒场上追逐打闹的嬉笑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片曾经荒芜恶臭的废弃捕鲸厂,如今已是金山湾里一处谁也无法忽视的所在。

近千口人在这里安身立命,他们将他视作唯一的依靠,唯一的庇护。

这份沉甸甸的信赖,像一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

他不止一次地问自己,

让今天这些在阳光下奔跑的孩子,明天也拿起刀,走上和他一样的路?让陈家的香火,永远浸泡在血腥里?

那些真正的知识和幸福的生活,这些,他都给不了。

他能给的,只有庇护,只有用暴力换来的、短暂而脆弱的安宁。

他必须为这些孩子,找到一条不一样的路。一条……他自己永远也无法走上的路。

所以他看见那些船上的留美幼童,才警醒,才沉默,甚至把学堂里读书最好的娃仔阿福亲手送了出去。

今日母亲再次提起,才意识到自己做的并不够。

这个念头,一旦在心中生根,便如同疯长的藤蔓。

他缓缓地站起身,走到祠堂门口,拉开了那扇沉重的木门。

阳光瞬间涌了进来,刺得他微微眯起了眼。

——————————————

再推开这扇门的时候,意识很多天后。

陈氏宗祠的两扇木门的合页,在陈九的掌下发出沉闷而悠长的呻吟。

门外的阳光,照亮了空中无数飞舞的尘埃。

几个孩子紧紧地跟在陈九身后,脸上却多了几分与年龄不符的复杂神情。

一个身影从大堂深处的阴影里浮现。

那是陈九的四叔公,陈开荣。

他须发皆白,身形枯槁,拄着拐杖,半是糊涂半是清醒的,非要坚持。

他的目光扫过陈九,然后落在那些不发一言的孩子身上,

“九仔,”

“先祖在此。你……想清楚了?”

“带外人进祠堂,已是破例。将他们的名字写进族谱……那是另一回事了。”

陈九没有立刻回答。

他领着孩子们,一步步走向大堂中央。

他的目光落在正堂那面巨大的神龛墙上。

一排排,一层层,密密麻麻的祖先牌位,静静地注视着他 。

黑漆的牌位,金色的刻字,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一段生命,一段历史,一份传承。这便是家族,新会陈氏的传承,

它不是一个空洞的词,而是由这成百上千个有名有姓的魂灵所构筑起来的、真实不虚的重量。

他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他要以长兄之名,行父亲之事。

——————————

四叔公陈开荣最终还是默许了。

作为这场特殊仪式的“通赞”,他点燃了三炷清香,插进主祭台前的铜香炉里 。

香烟袅袅升起,在大堂幽暗的空气中盘旋、弥散。

小三牲的祭品一一奉上。

陈九用木瓢舀起清水,仔仔细细地洗了手,

他走到主祭台前,撩起衣袍,在冰冷坚硬的石板地上,对着那满墙的牌位,重重地跪了下去。

冰冷的寒意透过薄薄的布料和膝盖的骨头,直渗进心里。

他抬起头,目光从那一个个牌位上扫过。

陈四喜,陈耀宏,陈文举,陈昭,陈德和…….

这里很多人都死在了海上,

这些远渡重洋的男人们,曾经他们与家乡的唯一联系,就是那一封封“银信合一”的侨批 。

一封侨批,意味着一个人在异国他乡还活着,还在记挂着家里的妻儿老小。

而陈昭的牌位,代表着永恒的沉默。

那片广阔而噬人的南洋,吞没了一群男人,也险些掐断了一个氏族的希望。

今天,他要用自己的方式,来回应这份沉默。

他深吸一口气,香火的气味呛得他喉咙发紧。

他挺直了背脊,

“陈氏列祖列宗在上……”

“不肖子孙陈九,先父陈四喜之子,今日跪于堂前。”

“当今世道崩坏,家不成家,亲人离散。此数子,皆失其父母,飘零无依。”

他停顿了一下,回头看了一眼那些孩子。

“今日,我,陈九,在此立誓。不以父子之名,而以骨肉之情,收此数子为我契弟、契妹。我为长兄,当如父兄,抚其成长,教其礼义,使其知我陈氏家风,敬我陈氏先祖。”

他转向那些孩子,声音变得柔和了一些,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陈安。”

“陈丁香。”

“陈阿梅。”

“陈明。”

“上前一步。”

他再次转向牌位,声音已然洪亮如钟。

“子孙陈九,恳请列祖列宗允纳。容此数子,入我宗祠,列我族谱,庇于我这一支屋檐之下。佑我陈氏,香火不绝,血脉延绵!”

说完,他将额头重重地磕在冰冷的石板上。

“子孙陈九,叩首。”

一叩。

再叩。

三叩。

每一个头,都磕得沉重而实在。这既是请求,也是宣告。

————————————

仪式并未就此结束。

“过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