汜水之战的胜利,如同给饱受内外压力的晋国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赵盾的声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权势也如日中天。晋襄公对其几乎言听计从,朝堂之上,赵盾的声音便是决策的方向。班师回朝的路上,沿途百姓箪食壶浆,欢呼“赵司寇”之名,其风头甚至隐隐盖过了年轻的国君。然而,在这极致的荣光之下,权力的阴影也在悄然蔓延,内部潜藏的裂痕与外部环伺的敌意,并未因一场胜利而消散。
回到绛都的次日,晋襄公便举行了盛大的朝会,论功行赏。赵盾自然是首功,加封食邑,赐予金帛珍宝无数,其仪仗规格被特许提升,仅次于国君。先蔑、胥婴、栾枝等将领各有封赏。阵亡将士得到优厚抚恤,其子弟也被优先擢用。
然而,在封赏之后,赵盾并未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而是以更加凌厉的姿态,提出了新一轮的整顿方略。
“君上,诸位同僚,”赵盾立于殿中,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汜水一役,虽胜尤险!暴露出我军诸多积弊:各部协调时有迟滞,军赋征收仍有隐漏,边境防务尚有疏虞!此皆因法度不明,赏罚不彻所致!臣请,进一步强化军赋核查,厘清各级封邑应出甲士、粮秣之数,凡有隐匿、拖延者,无论身份,一律依律严惩,削其封地,夺其爵秩!”
此言一出,殿中不少依靠封邑供养的旧族卿大夫脸色微变。先前追缴军赋已让他们肉痛,如今赵盾竟要以此为常态,并加以更严厉的监督和惩罚,这无异于要将他们的家底和权力根基都纳入司寇府的掌控之下。
“此外,”赵盾目光扫过众人,继续道,“为应对四方之敌,我国需建立更迅捷的军情传递与边军调度之制。臣请于各主要边城设‘都督’,直属中枢,战时有权节制周边兵马,以便及时应对。各军将领,亦需定期轮换防区,以防其久居一地,尾大不掉!”
这“都督”之制与将领轮换,更是直接触及了军功贵族们的核心利益。这意味着他们世代经营、视作根本的领地和军队,可能随时被中枢调离或插手管理。
朝堂上一片寂静,无人敢立刻出声反对。狐偃垂着眼睑,仿佛老僧入定,但他微微颤抖的手指,暴露了内心的波澜。赵衰眉头紧锁,欲言又止,最终化为一声无声的叹息。
晋襄公看着沉默的群臣,又看了看意气风发的赵盾,只觉得赵司寇所言皆是为了国家强盛,便点头道:“司寇所奏,皆是为国绸缪,准奏!一应细则,由司寇府拟定施行。”
赵盾躬身领命,眼角的余光将众人或敬畏、或恐惧、或隐忍的表情尽收眼底。他深知此举会得罪许多人,但他更相信,唯有绝对的权威和严密的法度,才能让晋国在这虎狼环伺中生存下去,维系霸业。至于那些私怨,在国势面前,不值一提。
就在赵盾于晋国朝堂巩固权柄之际,西边的秦国与南方的楚国,这对曾经的对手,因共同的敌人——晋国,而开始了前所未有的秘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