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邲水溃堤,吴鞭断楚(公元前621年 )

凛冬的寒意尚未完全褪去,中原大地已因两支庞大军团的逼近而提前感受到了战争的灼热。赵盾率领的晋国中军主力星夜兼程,南下救郑,其锋锐直指狂飙突进的楚令尹子玉。两位当世豪强的碰撞,如同两股即将迎头相撞的滔天巨浪,吸引了天下所有的目光。

子玉率楚军精锐抢先一步抵达邲地,背靠丘陵,前临洧水(今双洎河),扎下连绵营寨。他听闻赵盾亲至,不惊反喜:“赵盾来得正好!省得我再去寻他!就在此地,决一雌雄,让天下人皆知,谁才是真正的霸主!”

他拒绝了部下“依托营垒,以逸待劳”的建议,认为那是怯懦的表现。“我军新锐,士气正盛,正当一鼓作气,击破晋军!赵盾西线新败,军心不稳,有何惧哉?”子玉的狂傲,在彭衙大捷的消息催化下,已臻顶点。

赵盾大军随后抵达,于洧水北岸立营。晋军营垒森严,旌旗肃穆,但空气中确实弥漫着一股因西线失利而产生的压抑气息。赵盾深知此战关乎国运,更关乎他个人的权柄,表现得异常谨慎。他下令深沟高垒,多设斥候,并不急于出战。

中军大帐内,诸将意见不一。有将领请求速战,一雪前耻;也有如荀林父(已从西线调回)者,主张避其锋芒,利用晋军更强的防御和补给能力,消耗楚军锐气,待其粮尽或吴国有所行动时再反击。

赵盾沉默地听着,手指在地图上邲地的位置缓缓划过。他何尝不想速胜?但他更清楚,面对挟胜势而来的子玉,一个失误就可能导致万劫不复。他最终决断:“固守待机。子玉性情刚猛,求战心切,久攻不下,其心必躁,其军必懈。彼时,方可图之。”

然而,赵盾低估了子玉的决绝,也高估了晋军内部在新败之后的凝聚力。

对峙半月,楚军求战不得,粮草消耗巨大,子玉日益焦躁。这时,他安插在晋营中的细作传回一个消息:晋军内部对赵盾的“畏战”颇有微词,尤其以部分先前与赵氏有隙的贵族子弟为甚。

子玉如获至宝,认为这是天赐良机。他采纳了麾下谋士一个看似高明的计策:遣使至晋营,言辞倨傲,约期决战,并故意在使者面前流露出对晋军怯战的蔑视。

使者入营,依计而行。一番唇枪舌剑,极尽挑衅之能事。赵盾尚能保持冷静,但其弟赵同、赵括等年轻气盛的宗室将领已怒不可遏,纷纷请战。帐中气氛顿时变得微妙。

使者退去后,赵盾依旧坚持原议:“此乃子玉激将之法,不可中计。”

赵同按捺不住,高声质疑:“兄长!我晋国雄师,岂容楚蛮如此羞辱?避而不战,军心涣散,若楚军断我粮道,或郑国彻底倒戈,我军危矣!不如一战!”

他的话语,代表了军中一部分人的想法。西线的失败,让赵盾“算无遗策”的光环出现了裂痕,其权威首次在军中面临公开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