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广一向爱护他人,戍卒中很多人愿意为他效力。一天,押送他们的军官喝醉了,吴广故意多次扬言要逃跑,来激怒军官,让他责辱自己,借此来激怒众人。军官果然用竹板打吴广。军官的剑拔了出来,吴广奋起,夺过剑杀死了他。陈胜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
(紧接着就是陈胜那番着名的起义动员:“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二、 创作背景
1. 历史背景:
故事发生在秦朝末年(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继位后,统治更为残暴,法律严苛,徭役繁重。陈胜(字涉)、吴广作为屯长,带领九百名贫苦农民去渔阳戍边,途中在大泽乡因暴雨受阻,无法按期抵达。按照秦法,误期当斩。于是,走投无路的陈胜、吴广毅然决定反抗暴秦,揭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序幕。
2. 文本背景:
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为出身底层的起义领袖陈胜立《世家》,与诸侯并列,体现了他非凡的历史见识。“吴广素爱人”这一细节,是司马迁塑造人物、解释历史事件的关键一笔。它说明了起义并非偶然:
群众基础: 吴广的“爱人”使他深得人心,拥有了起义的核心力量。
策略运用: 他利用自己的威望,巧妙地采用“苦肉计”激化矛盾,为起义找到了一个合理的爆发点。
三、 现实意义
“吴广素爱人”这句话,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
1. 领导力的核心是“仁德”: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其权威不仅来自于职位,更来自于人格魅力与对下属的关怀。真心待人,才能赢得他人的拥戴与追随。这在现代企业管理、团队建设中尤为重要。
2. 民心向背是成败的关键: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秦朝的暴虐失去了民心,而吴广的“爱人”为他赢得了支持。这提醒任何组织或政权,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
3. 个人品德是成事的基础: 吴广若非平日积攒了良好的人品,在关键时刻就无法一呼百应。这说明,个人的日常修养是成就大事的隐形资本。
4. 策略的重要性: 起义需要导火索。吴广没有盲目行动,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策略,成功地将自己塑造成受害者,激发了所有戍卒的同仇敌忾之心,展现了其智慧和谋略。
四、 《史记》介绍
作者: 西汉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