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迅速,转眼之间。
晼晚:太阳将落山的样子,比喻年华老去、岁月迟暮。
感物悲:因看到景物变化而心生悲凉。这是古典文学中常见的主题。
君子:此处指作者心中思念的远行之客或理想中的人物。
二、白话翻译
我登上高高的城墙,眺望四野的湖泽;面对悠长的流水,为远行的友人送别。
春风和畅,天地之气灵通;草茎饱满,树木枝桠交错。
南边的园圃草木繁盛,果树已经开始结果。
时光飞逝,岁月已近迟暮。
触景生情,心中涌起悲凉,感到无比的孤独和痛苦。
思念那位君子啊,知道他不会再回来。
三、创作背景
1. 作者生平与时代:
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是曹操之子,曹丕之弟。他才华横溢,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被誉为“绣虎”。曹操生前曾对他寄予厚望,一度考虑立他为太子。这使他卷入了与兄长曹丕的政治斗争。
2. 写作时期与心境:
这篇赋很可能创作于曹丕称帝(220年)之后。曹丕上台后,对曹植进行了严厉的打压和迫害,多次将他迁封到不同的地方,并严密监视他的行动。此时的曹植,从一个“任性而行,饮酒不节”的贵公子,变成了一个“圈牢之养物”,行动失去自由,抱负无法施展。
3. 具体情境:
《临观赋》从标题和内容看,是一篇“登临送别”之作。他登高临远,本为送别一位友人(“君子”)。但在那特定的心境下,眼前的春色越是繁盛(“南园薆兮果载荣”),反而越发衬托出他内心的孤寂与悲凉。时光流逝(“时倏忽兮岁晼晚”),而自己的政治生命和人生理想却已走向“晼晚”,那位离去的“君子”,或许也隐喻着他一去不返的黄金时代和自由。
四、现实意义
1. 个人处境的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