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20节 餲ài,“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上下文情境

这句话出自《乡党》中集中描述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饮食观的一大段文字。在这一部分,孔子详细列举了多种“不食”的情况,如:

· “色恶,不食”(颜色难看的不吃)

· “臭恶,不食”(气味难闻的不吃)

· “失饪,不食”(烹调不当的不吃)

· “不时,不食”(不合时令、不按节气的不吃)

· “割不正,不食”(刀工不合规矩的不吃)

我们所分析的“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正是这一系列饮食准则中的第一条,也是最基本的一条。

核心解读:并非挑剔,而是敬畏

孔子的这些饮食规范,表面上看似苛求,实则蕴含深意:

1. 健康之道:这是最直接的解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医疗条件有限,食用腐败食物极易引发疾病。孔子的“不食”首先是对生命的尊重与爱护,体现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孝道。

2. 礼制之规:在孔子的时代,饮食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规矩进食,是对天地、对农耕者、对厨师的尊重,也是一种自我修养的体现。

3. 惜物之心:孔子并非提倡浪费,恰恰相反,他主张“节用而爱人”。不吃腐败食物,前提是要妥善保存和规划,避免食物腐败,这本身就是一种珍惜资源的美德。

现实意义分析

这句古老的格言,在今天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非但没有过时,反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1. 对食品安全与身体健康的警示

在当今社会,这句话是最朴素的食品安全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