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批判“人死为鬼”:提出“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的着名论断。
· 批判“圣人生而知之”:强调知识来源于后天的学习和经验。
· 历史地位:《论衡》是中国思想史上一部划时代的批判性巨着,其怀疑精神和理性主义在迷信盛行的汉代犹如一道闪电,对后世(如魏晋南北朝的思想解放)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 作者介绍
王充(公元27年-约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
· 出身寒门:他出身于“细族孤门”,家境贫寒,但自幼聪慧,博览群书。
· 性格独立:他性格耿直,不慕权贵,不随波逐流。曾做过地方小官,但因与上司意见不合而辞官归家,专心着述。
· 批判斗士:他一生致力于破除迷信和虚妄,其思想的核心是“实事求是”。他敢于挑战官方意识形态和世俗成见,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罕见的独立人格和批判勇气。
五、 结合现实论述
王充“世书俗说,多所不安”的断言,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具有极其强烈的现实意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 信息时代的“世书俗说”:
· 网络谣言与假新闻:今天,我们的“世书俗说”变成了社交媒体上疯传的谣言、精心编织的假新闻、耸人听闻的标题党。它们传播速度远超汉代,其危害也更大,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影响股市、甚至干扰选举。
· 伪科学与养生陷阱:类似于汉代的谶纬迷信,今天充斥着各种“伪科学”理论和“神奇”的养生偏方,如“量子波动速读”、“吃某物可防百病”等,利用人们对健康和知识的焦虑牟利。
· 算法茧房与偏见固化:互联网平台通过算法为我们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