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汤又上书说:)“我和将士们共同诛杀了郅支单于,从万里之外凯旋,本应有使臣在路途中迎接犒劳。如今司隶校尉反而逮捕审讯他们,这简直就是在替郅支单于报仇啊!”
二、人物介绍
· 陈汤,字子公,西汉山阳瑕丘(今山东兖州)人。
· 性格才能:他为人沉着勇敢,富有谋略,渴望建立非凡功业(“沉勇有大虑,多策谋,喜奇功”)。 每次经过城镇山川,都登高望远,勘察地形。
· 高光时刻:汉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陈汤任西域副校尉,与西域都护甘延寿一同出征。他审时度势,假传朝廷命令,调动西域各国军队及汉朝屯田兵士,抓住战机。 最终远袭康居(今哈萨克斯坦一带),斩杀与汉朝为敌的匈奴郅支单于,消除了西汉西域的一大边患。
· 名垂青史:在给汉元帝的捷报中,陈汤写下了那句震古烁今的宣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 人生波折:陈汤虽战功赫赫,但他本人比较贪婪,在分配战利品时常有不法行为,因此屡次被追究弹劾,仕途起起落落,最终死于长安。
三、典故背景
“下至众庶,熬熬苦之”这句话,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
· 社会现实:陈汤上疏时,指出“国家罢敝,府藏空虚”,以及百姓“熬熬苦之”的状况,反映了当时西汉社会因连年战争、财政消耗巨大,导致民生凋敝、百姓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
· 个人境遇:陈汤在疏中特意强调这一点,一方面可能是客观描述,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凸显其远征成功的不易和价值——在国力不足的情况下,他们凭借有限的资源和卓越的指挥,为国立功。此后,当司隶校尉调查陈汤部在战利品分配上的问题时,陈汤那句“为郅支报仇”的抗议,也展现了他抓住时机、敢于直言的性格。
四、寓意解读
“熬熬苦之”虽只有四字,但意蕴深远:
· 民生多艰的写照:它生动地描绘了在国力消耗、社会负担沉重的情况下,底层百姓所承受的深重苦难。这种“熬熬”之声,是民众在困境中的集体哀鸣,是对当政者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