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第6节5 熬áo,“太宗遣使取熬糖法”

· 《新唐书》:

· 这是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等人编撰的纪传体唐代史,由宋仁宗下诏修撰。

· 其编撰原因是后人认为五代时期编修的《旧唐书》篇幅冗长、编纂不善。因此,《新唐书》在史料上有所增补,文笔也更加简练。

· 《西域传》是其中记载唐朝与中亚、南亚、西亚各国交往历史的重要部分。

· 作者:

·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当时的文坛领袖。

· 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京,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以诗词见长,其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千古名句。

三、典故背景

1. 时代背景:开放包容的贞观之治

唐太宗时期,国力强盛,文化自信,对外采取开放包容的政策。丝绸之路空前繁荣,长安城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使者、僧侣和商人。对大唐而言,一切先进的物质和精神文明都值得学习和引进。

2. 技术落差:印度的“砂糖”与中国的“饴糖”

在引进熬糖法之前,中国本土的糖主要是用粮食制作的“饴糖”(麦芽糖),甜度和产量都有限。而印度很早就掌握了用甘蔗榨汁、熬煮、结晶制成固体砂糖的技术,这种糖甜度更高,便于运输和储存,在当时属于“高科技产品”。

3. 外交契机:摩揭陀使团的到来

贞观二十一年,摩揭陀国使者来访,带来了波罗树,也带来了印度拥有先进制糖技术的信息。唐太宗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契机,毅然派出“技术代表团”前往学习,这完全符合他务实、开放的治国风格。

四、寓意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