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áo,长时间地煮(后起意义)。《新唐书·摩揭陀传》:“太宗遣使取熬糖法。”
我们来深入解读《新唐书》中“太宗遣使取熬糖法”这个记载。这则看似简单的史料,背后隐藏的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外文化交流史和一场古代中国的“技术革命”。
一、原文、注释与翻译
· 原文:
《新唐书·卷二二一上·西域上·摩揭陀传》载:
“贞观二十一年,始遣使者自通于天子,献波罗树,树类白杨。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拃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 注释:
· 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 遣使:派遣使者。
· 熬糖法:指制蔗糖的技术。“熬”即熬煮、煎炼。
· 摩揭陀:古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恒河中下游地区,是佛教兴起的重要圣地,其地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
· 诸蔗:即甘蔗。
· 拃沈:“拃”意为挤压;“沈”同“汁”。即压榨出甘蔗汁。
· 现代汉语翻译: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摩揭陀国首次派遣使者与大唐皇帝通好,进献了波罗树(这种树形态类似白杨)。唐太宗派遣使者前往其国学习制蔗糖的方法。学成之后,太宗便下诏命扬州地区进贡甘蔗,按照学来的配方工艺进行压榨和熬煮,制出的糖在色泽和味道上都远远超过了西域的原产品。
二、着作与作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