謷áo,诋毁。《新序·善谋》:“有独知之虑者,必见謷于民。”
此处提到的“有独知之虑者,必见謷于民”这句话,背后是商鞅变法前那场着名的宫廷辩论。这句话确实点出了创新者常面临的“曲高和寡”的处境。下面我将为你梳理这句话的来龙去脉,并探讨其古今意义。
《新序·善谋》原文选段及注释
原文:
秦孝公欲用卫鞅之言,更为严刑峻法,易古三代之制度……公孙鞅曰:“臣闻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君前定变法之虑,行之无疑,殆无顾天下之议。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负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謷于民。语曰:‘愚者晤成事,知者见未萌。’民不可与虑始,可与乐成功。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注释:
· 独知之虑:独到、超前的见解和谋划。
· 謷 (áo):原义为诋毁,这里指讽刺、嘲笑、不理解。
· 见謷于民:被普通民众(或世俗眼光)所嘲笑。
· 疑行无名,疑事无功:行动犹豫不决难以成名,做事犹豫不决难以成功。
· 愚者晤成事,知者见未萌:愚昧的人对已成功的事情也看不明白,智慧的人在事情萌芽前就能预见。
翻译:
公孙鞅说:“我听说行动犹豫不决就难以成名,做事犹豫不决就难以成功。君主您既已下定决心变法,就不要顾忌天下的议论。况且有高出常人行为的人,本来就会被世俗非议;有独到见解的人,也必然会遭到一般人的嘲笑。俗话说:‘愚昧的人对已成之事尚且弄不明白,智慧的人在事情萌芽前就已预见。’不可以和普通百姓谋划事业的开始,只可以和他们共享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