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第10节4 謷ào,“謷然不顾”

· 无落吾事:不要耽误我的事。“落”,耽误,妨碍。

· 俋俋(yì yì):专心致志耕作的样子。

翻译:

尧治理天下时,伯成子高被立为诸侯。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伯成子高便辞去诸侯之位,回乡耕种。禹前去见他,他正在田野里耕作。禹快步走到下方的风口,站着问道:“从前尧治理天下,您被立为诸侯。尧传舜,舜传我,您却辞去诸侯而来耕种。请问,这是什么缘故呢?”

子高说:“过去尧治理天下,不行赏罚而百姓自然向善,不施刑罚而百姓自然敬畏。如今你施行赏罚,百姓却不仁爱,德行从此衰败,刑罚从此建立,后世的祸乱就要从此开始了。你怎么还不走开呢?别耽误我的事!”说完,便专心致志地耕地,头也不回,一副超然物外、不屑一顾的神情。

二、创作背景与思想脉络

1. 批判“德衰刑立”的历史观:此段故事处于庄子学派对“由无为而治堕入有为而治”的历史批判框架中。庄子认为,尧舜时代是“无为而治”的黄金时代,而大禹建立夏朝,标志着“赏罚”等强制性政治手段的开始,是“道”的堕落。伯成子高的抉择,是对这一历史转折的彻底否定。

2. 《天地》篇的核心主旨:本篇主要探讨“道”与“治术”的关系。开篇描绘了“天地虽大,其化均”的自然秩序,引申出“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的理想政治。伯成子高的故事,正是用具体的人物行为,来彰显“无为”高于“有为”的价值观。

3. “隐者”与“帝王”的对话模式:这是庄子常用的叙事策略。通过隐士(道的持有者)对帝王(权力的持有者)的批评与疏离,尖锐地揭示出世俗权力与自然之道的对立,从而烘托出“道”的超越性与崇高性。

三、寓意深度解析

“謷然不顾”四个字,塑造了一个极具震撼力的精神形象,其寓意层层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