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第18节1 傲ào,“令尹甚傲而好兵”

· 弗与:不给。

· 蔡昭侯为两佩与两裘...子常怒,囚昭侯于南郢:

· 佩:玉佩。

· 裘:皮衣。

· 囚:软禁。

· 蔡侯归...“余请为前列”:

· 执玉而泣:拿着玉器哭泣,表示极度悲愤。

· 济汉:渡过汉水。

· 前列:先锋。

· 吴师入郢,楚师败绩,子常奔郑:

· 入郢:攻入楚国都城郢。

· 败绩:大败。

· 奔郑:逃亡到郑国。

【现代翻译】

楚国的令尹子常,为人贪婪傲慢,尤其喜好精美的兵器铠甲。

唐成公到楚国朝见,带了两匹名为“肃霜”的宝马。子常想要,唐成公不给。结果唐国被楚国打压了三年。后来唐成公生病,子常又请求楚王把马给他,楚王仍没同意。唐成公在回国途中,竟被盗贼所杀(疑与子常有关)。

蔡昭侯制作了两件玉佩和两件皮衣来到楚国,将其中一套献给了楚昭王。子常看到后,也想要另一套。蔡昭侯不肯给。子常大怒,竟将蔡昭侯软禁在南郢,数年之后才放他回国。

蔡侯回国时,渡过汉水,手持玉璧泪流满面地说:“我此生再南渡汉水去楚国,就如同这江水东流,绝无可能!”过河后,他发誓道:“天下诸侯,有谁能讨伐楚国,我愿做先锋!”

后来,吴国军队在伍子胥、孙武率领下攻入楚都郢,楚军大败,令尹子常也逃亡到了郑国。所以说:“令尹非常傲慢又喜好兵器,楚王却要屈尊迁就他,反而招致了他的嫉恨和更深的权欲。”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典故背景与《韩非子》的意图

· 历史背景:故事发生在春秋末期,楚国虽为大国,但国内贵族(如令尹子常)专权跋扈,贪腐横行,导致外交关系急剧恶化。蔡昭侯和唐成公的受辱,直接促使他们引导吴国伐楚,引发了着名的 “柏举之战” ,楚国几乎灭亡。

· 《韩非子·内储说》的写作意图:韩非子作为法家集大成者,其着作核心是教导君主如何运用 “法、术、势” 来巩固权力。“六微”探讨的是君主权力可能被侵蚀的六种微妙情形。在这个故事中,韩非子意在揭示: